位于山东省的莱阳,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素有“半岛陆路旱码头”之称。而作为它的特色地产莱阳梨,在浓厚文化的氛围下,也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姓董的书生带着书童进京赶考,走到莱阳境内后突然病了,浑身无力,咳嗽不止,卧床不起。所谓病急乱投医,书童春生遍访远近名医,服下药物无数,可是,书生的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这天,春生又请来一位医生到客店为书生看病,医生把脉之后,连连摇头,说你家公子已病入膏肓,恐怕已无药可救了。
春生一听就哭了,说:“我家公子十年寒窗苦读,原以为这次进京能够金榜题名,没想到天妒英才,竟然生了这场重病……如今,可如何是好?”
书生挣扎着说:“春生,你去雇一辆车,咱们尽快上路,死我也要赶到京城。”
医生闻听叹息道:“功名虽然要紧,可你恐怕连京城都到不了,再说了,命将不保,你要那功名又有什么用?依我看,你们还是掉头返乡,尽快赶回家,或许还能见上亲人一面。”
书生听了,想到家中对自己满怀期望的父母双亲,悲从心来,不由落下了眼泪。他当即让春生出门雇车,尽快返回家乡见父母一面。
第二天,主仆两人就上路了。一路行走,中午时分,马车行至五龙河畔。书生躺在马车上,忽然感觉到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顿觉心头一阵清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挣扎着坐起身,拉开窗帘一看,只见路边一片茂密的梨园,其实正值秋天,梨树上硕果累累,结满金黄色的大梨。
书生咳嗽了一路,正觉口干舌燥,他就让车夫停下车,正想吩咐春生下车向梨农买几枚梨润润嗓子,一转眼,却看到路边一棵高大的大梨树,树干粗壮,一人不可合抱,看来树龄已有数百年,却寿而不枯,依然是枝繁叶茂,果满枝头。
书生心生感慨,就让春生将自己搀扶下车,来到老梨树下。他双手抱拳,向老梨树深鞠一躬,说道:“老梨树呀,老梨树!你虽为草木,寿命却如此之高。可怜我青春少年,就要与世长辞,既不能报效国家,又不能孝敬双亲……悲乎,哀哉!”说到这里,忍不住已泪落两行。春生也陪着他哭了起来。
就在此时,忽听一声咳嗽,两人抬头一看,却见从树后走出一位白胡子老人,鹤发童颜,双目炯炯有神,手里托着一枚金黄色的大梨。老人走到两人跟前,对书生说:“公子切莫悲伤,我看公子之相,前程无量,必是栋梁之才,不像是短寿之人。”
书生苦笑,“老先生,我已病入膏肓。”
老人摇摇头,“小病而已,并非无药可救。”说罢,将手里的梨交给书生,“你先吃了这个梨试试。”
书生正感口干,谢过老人,张嘴咬了一口梨,一口下去,但觉口齿生津,甘美如饴,咽下去后,五脏六腑大是清爽,身上瞬间就感觉有了力气。书生从没吃过如此之美味,不由问道:“老先生,莫非这是仙梨?”
老人一笑,“你只需每日饭后吃梨一枚,保你一月病愈,恢复如初,若能参加秋试,必能金榜题名。”
书生半信半疑,春生却道:“一月方能痊愈?可是……”
老人问:“可是什么?”
春生道:“可是一月后就是秋试之期,等我家公子痊愈上路……怕是赶不到京城了。”
老人却道:“这个不必担心,我送你们一筐莱阳梨带在身边,你们即刻动身,边走边吃,定能赶上秋试。”
书生感激,忙与春生跪下磕头,谢老人赠梨之恩。等他们起身,老人已无影无踪,老梨树下,却放着一筐梨。
依老人之言,书生让春生将梨搬上马车,命车夫掉头向北,赶赴京城。一路晓行夜宿,在秋试之前,书生终于赶到了京城,顺利参加了会试,并以会试第一的成绩进入殿试,被皇上钦点为状元。进京期间,书生每顿饭后都吃一枚梨,病情越来越轻,在到京城之前,他的身体就已经痊愈。而此时,他所带的莱阳梨还剩下四枚。书生不舍得吃,让春生好好保存。
好事成双,书生中得状元后,又被公主看中,被皇上招为了驸马。
洞房花烛夜,驸马将自己此行的经历告诉了公主,并取出剩下的四枚莱阳梨请公主品尝。公主吃后,赞不绝口,认为远胜宫中的任何水果。她吃了两个后,将剩下的两枚第二日进宫献给父皇、母后享用。皇上、皇后吃后,均感从没吃过如此可口之水果,皇上龙颜大悦,感慨道:“梨是水果之宗,而此梨是梨中极品!天下第一!”
皇上当即下旨,将莱阳梨定为皇家贡品。莱阳梨就此名扬天下。
据说,新科状元衣锦还乡时途经莱阳时,特地到五龙河畔寻找救命恩人表达谢意,然而他找遍十里八乡,寻遍所有梨园,也没有找到那位老人。他向当地人打听,竟然没人见过这样一位老人。状元郎忽然醒悟,自己在危难之时应该是遇到了“梨仙”。
于是,他来到那棵老梨树下,三叩九拜,行以大礼。
其时无风,但老梨树的枝叶自动,像是在回礼一样。
“莱阳梨的传说”是莱阳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为“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对于丰富莱阳地域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
附
莱阳梨,亦称茌梨,因产于莱阳市而得名,是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莱阳梨皮呈黄绿色, 粗糙而有褐色锈斑,果形头粗尾细,萼部凹入,表面上并不美观,但去皮后擎着粗硬的果梗,宛如一支乳白色的雪糕,其肉质细嫩,汁水丰富,甘甜如饴,口感清脆香甜,有独特的风味,是梨中的上品。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