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以四牌楼为中心,四大街上各有一座华丽壮观且功用不同的楼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四方对称的美学观念,也组成了大同独具特色的街巷文化,和阳街的太平楼、清远街的钟楼、武定街的魁星楼、永泰街的鼓楼,依据东西南北四大街又衍生出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构成了大同古城的基本里坊格局。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鼓楼幸存下来。
鼓楼得以保全,需要感谢当时的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民选,是他据理力争,才得以保住600年历史的鼓楼。同时感谢为古城复兴作出贡献的耿市长、爱心企业家及众多参与古城建设的无名英雄。
大同钟楼位于清远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基座呈正方型,楼体分3层,每层平面3间,楼顶是歇山顶。钟楼内有铁钟一口置于二层中央,该钟铸于明景泰4年(公元1453),钟通高2.35米,口径1.80米,重3300多公斤,是官方宣报时辰的工具,每当敲响声音悦耳,可传十里。
大同鼓楼位于永泰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年间屡次修葺。鼓楼为3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宽进深各三间,高约20余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四周有回廊栏杆,二层上架放一面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大同的城门按照钟鼓楼的钟鼓声音开闭,清晨悠扬的钟声响起,人们便开始安排一天的生计;傍晚激越的鼓声中,店铺开始关门打烊,街上的车水马龙也归于平静。
太平楼位于和阳街中部,始建于明正德12年(公元1518),因为当年鞑靼部落的小王子率精锐骑兵犯边,正德皇帝御驾亲征,率军抗击蒙古军,经过几天激战后,小王子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胜利,史称“应州大捷”,随后为祈愿大同城平安,也为庆贺正德皇帝击溃蒙古鞑靼部便建起了太平楼。太平楼也是3层建筑,十字歇山顶,每脊均有兽头飞角,二层和三层均与钟楼相似,底层每面3间,中开洞门,砖砌券壁。太平楼周围有十几蹲石狮子把守,北面有一牌坊,曰“太平坊”。太平楼蕴含着大同人对世事安宁平和的祝愿。
魁星是神话传说中主掌儒士学子考运兴衰的神,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读书人都会在魁星楼里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全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大同魁星楼建于明万历38年(公元1610),由大同知县陈不伐所建,当时是建在武定街与大墙后街的交汇处,并不在武定街中央,而是在武定街稍偏西的位置,与县文庙靠得很近。事实上该楼建设在武定街的初衷也是因为附近有县文庙,方便学子们祭拜。魁星楼的式样是三层八角盔顶,全楼24脊。武定街没有过街楼,魁星楼建好后,四大街各有一楼阁,整体特别协调,所以魁星楼也成了事实上的过街楼。
四座名楼中,魁星楼拆毁较早。毁于清初“姜襄之变”后的多尓衮屠城之时,也就是顺治6年(公元1649)。楼阁是清军毁的,所以在清代的志书中均不见记载被毁的原因和被毁的年代。
太平楼的座洞东西开阔可通马车,南北洞较狭小,又因地形南高北低,所以在洞内转弯、通车相对不易。民国年间,总镇署兵士经常出东门操练,感觉到太平楼影响队伍整体行进速度,1934年,大同镇守张汉杰以有碍交通、防碍战时出兵为借口,下令将太平楼拆毁。
钟楼是1951年人为原因被拆除的,因为当时盛行一股“破旧立新”的风气,钟楼是以“为现代生活让路”的理由被拆除的,与之同时拆除的还有华严寺内的海会殿。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海会殿居然由附近小学的负责人就做主就拆了。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闻讯还专程来大同,察看了钟楼、海会殿旧址,了解情况后对这种毁坏文物的做法进行了批评。1952年7月31日,中央文化部就大同于1951年擅拆钟楼、海会殿之事作出批评指示。1953年市政府发出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古迹保管所及文物保护的布告,政府部门开始保护大同的文物古迹。
鼓楼也曾有两次险遭拆除的厄运,有人借城市交通拥挤,两次提议将鼓楼拆掉,拆除的方案也已确定下来,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的王民选多次到主张拆除的市领导家沟通,并说谁要是拆掉鼓楼他就让拆除的队伍与机器从他的身上踏过去。由于王民选的强列反对,鼓楼最终躲过了劫难。1984年11月王明选辞世后,雁北文物站的负责人还代表众多市民送一“与鼓楼长存”的挽幛,这是人们对他保护鼓楼的褒奖。
大同的四大名楼是大同古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大同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寄托了大同人美好的人间诉求,实施被损毁的三大名楼复建工程,对还原古城完整历史风貌意义非凡。
四座名楼中,掌文运的魁星楼拆毁较早,最先修复,2016年12月31日,魁星楼复建完工;2018年2月15日,大同古城钟楼、太平楼举行了移交仪式,至此四大名楼重现大同。
不过四大街上的四大名楼已不再承担过街楼的职责,而是成为四大街上的景观了。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文物古迹是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古城四大街上,四大名楼与城垣上矗立着的角楼、望楼、乾楼遥相呼应,与古城内气势恢弘的古民居,以及殿宇嵯峨的古刹、古雅的楼阁连绵成片,将再现大明王城的恢弘气度。人们可以登高俯瞰古城风貌,可以在“晨钟暮鼓”中领略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魁星楼和太平楼前感受大同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豪,那是一幅多么古雅而令人神往的古城意境!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