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北平山坠子戏

萌面人2024-01-11

河北平山坠子戏

平山坠子戏是流传于平山县苏家庄乡树石村一带的独具特色稀有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地方韵味浓厚,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独特等特点。平山坠子戏剧目内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戏和民间传说、轶闻趣事,如:《石元救母》《访苏州》《刘墉下南京》《少国公》等。

平山坠子戏在平山由来已久,至今已达110年以上,溯其源头为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的民间曲艺。据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东平原县遭遇旱灾,民不聊生,盲人坠子艺人董梦清说书讨饭来到平山,寄栖在树石村,依靠走乡串村说书谋生,他的演艺形式是一人连拉带唱的说书形式。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董梦清收树石村人秦绍珍为徒,授其技艺,逐渐将原来的一人单口说唱发展成为多人说唱,并辅之以简单的表演动作,不久又把从走街穿巷的摞地摊说唱演艺形式搬上了土台子,至20世纪40年代,初步形成了坠子戏雏形。随后,又逐步发展到平山县内的郭苏、文都、马冢村一带,迅速传播开来。为了让说唱形式更加好看,艺人们自己手工做了简单的演出服装、头盔。

到了20世纪50年代,平山北马冢村、主投沟村、王家湾村相继成立了坠子戏班和坠子戏校,培养造就了一批唱坠子戏的演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平山坠子戏又吸收了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及京剧的白口、动作和鼓点,逐步完成了坠子曲艺转型戏曲的进程,形成了独特的坠子戏剧种。目前,平山县圣地坠子剧团已成为我国北方颇具演艺实力的民营坠剧团,剧团不重场剧目演出达70余场。

“闪板”和“哭腔”堪称是平山坠子戏唱腔的“两大绝技”。在叙事唱腔上,平山坠子戏十分富于变化,特别是在表现剧情冲突与剧情高潮时,唱腔使用了被称为“闪板”(又称为“快口”)的大段快节奏唱腔,极富表现力和张力,热情热烈,扣人心弦,突破了其它地方坠子戏唱腔平淡、节奏缓慢、缺乏热情的表演风格。在表现悲情时,平山坠子戏使用了独特的“哭腔”,其“哭腔”唱腔在发声上,调动了腹腔、胸腔、头腔的气息,三腔气息共鸣发声,给人以发自肺腑之真情实感,从而能深深地打动观众,催人泪下。

此外,平山坠子戏还借鉴融合了京剧的“倒板”,在坠子戏中表现为“尖板”,凸显了平山坠子兼容并蓄的风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