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白观珠镇思源堂汪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观珠镇西街观珠社区居委会的观珠镇中心小学(目前小学已经完全搬离)内,始建于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
废科举兴学校后,1913年起,该祠堂一度辟为小学,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止。1998年,汪氏族人对该祠维修时翻新了瓦面。
2009年9月,电白县文化主管部门公布其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挖掘和保护汪氏宗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2012年,汪氏宗祠被评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宗祠门前,横额嵌有苍劲有力的“汪氏宗祠”四个字;大门两旁,联曰:鲁公世泽,越国家风。
该宗祠坐东朝西,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轴九开间,采用古代三进格局,建筑布局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匀称的美感。里面的空间宽敞,厅堂高大雄伟,雍容大方。在厅堂的两侧,匀称地分布着大小厢房,各有回廊通道,里面行走自如。各个天井使光线充足,空气流畅。该祠的门楣、门框、门墩、门槛以及支撑屋梁的柱子都是选用上等的石材精雕而成。推开汪氏宗祠的大门,游客会感受到一股古朴清香的气味。宗祠里面好像艺术的殿堂: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祠内壁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该宗祠建筑中的梁架、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都饰以精美绝伦的雕刻装饰,其刀法精细,技艺高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许多舞台上的历史故事,被民间艺人搬上汪氏宗祠的栋梁上,这些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巧妙结合,处处寄寓着汪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雕刻中既有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也有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又有以祥禽瑞兽为题材的,又有以吉祥文字类为题材的。如:日月神、李世民东征、三羊开泰、龙凤、麒麟、花鸟、福禄寿等吉祥物为图案背景的雕刻品,均是采用优质的樟木为原料,樟木木质坚硬,带有独特的防虫气味,不轻易被虫蛀,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同时其纹理清晰,也是雕刻的上乘木材。栩栩如生的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走在汪氏宗祠,就如同步进一个艺术的殿堂一样,步步是景,处处是传说,令人目不暇接。另外还有优良的地下排水系统,经历了一百余年,从不堵塞,充分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观珠汪氏世代崇文尚武。据考,仅在清朝中末期,汪氏就出了不少武举人,其中有:清道光甲辰科举人汪元彬;清咸丰壬子科举人汪玉兰;清咸丰辛酉科举人汪玉麟等。其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少人还受过圣上赐封的褒奖。翻开浩若烟海的典籍,并结合《汪氏族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载有不少关于汪氏历朝受册封(赠)的史料记载。其中有:汪元椿封武功将军;汪润孙赠武功将军;汪玉麟受封为宣武都尉等等。更难得的是,汪氏至今还保存着两块分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受圣上册封的牌匾。
汪氏宗祠,是电白县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祠堂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民间宗祠式艺术建筑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建于公元1828年,至今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如今汪氏宗祠依然保存完好,与汪氏族人的精心维护密不可分。
汪氏宗祠保存最完好的当属墙上的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之所以保存得这么完好,后面还有一小段故事的,那就是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运动中,汪氏族人为了保护好这些雕刻品,试图避开红卫兵的恶意破环,他们费尽心思,最后决定把一些黄泥浆抹上去,意图将这些雕刻层层掩盖,使它与普通墙体的外表一样,连宗祠内外的石柱也用石灰粉刷得通白,就这样巧妙地幸免于难,真是令人倍感欣慰。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汪氏族人才把屋梁上的雕刻品,小心翼翼地逐一清洗干净,之所以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木雕刻品依然是原始的雕刻品,其美轮美奂,光彩依然,历一百八十多年而不朽,更是弥足珍贵。由此可见,汪氏对宗祠、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是超乎常人的。
汪氏宗祠曾是一个培养文人学子的教育学堂。1913年,电白县第七区(今观珠)第一小学在此成立(今观珠镇中心小学),首任校长为汪穆棠。该学堂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著名学者、土壤学家谢申先生(已故),是从这里毕业出最早的一批学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谢申先生回乡省亲期间,第一时间到母校(即当时以汪氏宗祠为教学区的观珠镇中心小学)参拜、缅怀当年的启蒙恩师,追忆当年求学时的难忘情景,并呼吁社会各界:要好好保护先人遗留下的心血(注:即汪氏宗祠),因为这是历史长河、沧桑岁月的见证,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著名书法家、原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铭珊和原深圳市龙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深圳电白乡亲联谊会会长廖寿伦以及中共电白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梁小江等领导,均在这里留下童年求知时期难忘的时光。二十世纪末汪铭珊主任回乡省亲期间亲笔为祠堂题字于中进思贤堂;己丑年春,梁小江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叙旧,期间题七言绝句,诗曰“风尘岁月锁深堂,归燕新栖玳瑁梁。最是春回伤景处,檐红依旧掩书窗。”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的中心小学教学大楼落成后,汪氏宗祠才退出了办学的历史舞台。尽管如此,汪氏宗祠内至今却仍然可以见到许多当时办学的设施。由此可见,汪氏世代对文化教育的追求与向往,使汪氏宗祠更加充满文化魅力。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