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嫁老雕”是沾化县独特的由民间音乐及民间舞蹈组合而成的民间艺术。该曲目以鸳鸯丧夫、鹦哥做媒、众鸟劝嫁、老雕娶鸳鸯和鸳鸯被逼施计谋报复老雕为主线,亦歌亦舞,有唱有逗,语言风趣幽默,表演生动活泼,用讽刺性的艺术形式,教育、启发人们同封建婚姻陈规陋俗进行抗争,为当地和周边民众喜闻乐见。
“鸳鸯嫁老雕”之所以被称为民间艺术,是因其曲调具有典型的黄河口地区的民间小调风格。“鸳鸯嫁老雕”初创于清咸丰年间。据说,沾化县古城镇沙洼村的张春熙在山西太原任知县,他为官清正,体恤黎民,对封建婚姻给不少家庭造成的不幸深恶痛绝,但又无力扭转,惆怅中联想到鸟类的自由自在,遂编写了“鸳鸯嫁老雕”民歌,以老家的民间小调为基调。据《沾化县志》和《沾化文化艺术志》载:清光绪年间,城北沙洼村村民李连德组织当地艺人编排表演,流传至今。
李连德出身贫寒,自幼聪颖好学,七八岁便学会了不少民间小调。十一岁那年家乡遭水灾,他随街坊出外讨饭,靠卖唱求生,远去了山西太原一带。一天,李连德连饿带累无力行走歪倒在路边,张春熙巡查路过,见一孩童奄奄一息很是可怜,遂将其带入县衙,好饭款待并安排了住所。李连德伶俐爱唱,深得张春熙和家人的欢心。闲暇之时,张春熙将自己编写的“鸳鸯嫁老雕”民歌教于李连德,不几日李连德就熟练地背唱了下来。回乡后,李连德教会了不少小伙伴,后来收本村李文江、李文清、李文河、杨春泽等八人为徒,认真揣摩,修改唱词,固定角色,经常自娱自乐,曲目基本定型。每当逢年过节,还自发为父老乡亲演出,深受人们的喜爱。
该曲目初始为两人清唱,既无伴奏也没道具,可随意演出。经不断改进,1943年增加到了6位演员扮相三男三女,即鸳鸯、老雕、黄雀、鹦鹉、武丑、老头。男相手持哈啷鼓,女相手拿彩绢、棒槌,边唱边舞,精彩独特。1946年又增添了小生、丫环,女相道具改为花篮、花扇等,并有了打击乐伴奏。演出场面也有了较大改进,先十字大串花再男女列队,面对面演唱。1953年后,演员增至四男四女,还增添了弦乐伴奏。
“鸳鸯嫁老雕”故事情节完整,唱词全是方言土语,调式、旋律为“五声”宫调式,节奏明快跳荡,富有舞蹈韵律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该曲目对唱、独唱、和唱相融,一人唱多人和且带有花腔,这种演唱风格来自当地的劳动号子、民间小调及地方戏曲等,并吸收了弋阳腔的曲式。表演主要吸收了“风秧歌”的表演动作,舞步欢快大方、泼辣朴实,发展成了一出优秀的独幕舞台剧。
1945年沾化解放后,“鸳鸯嫁老雕”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沙洼村艺人自费购买了服装和道具为群众义演,并应邀到邻村和外乡演出,影响日益扩大。后因文革停演十多年,濒临失传。1985年,沾化县文化馆派专职人员对“鸳鸯嫁老雕”进行挖掘整理,从曲谱到演唱形式上作了全面改进,修改唱词,改演员一起上场为按角色出场顺序上场,每个角色各有唱词。同时选调沙洼村李洪吉等三人与县文化馆演员组成剧组,精心排练后参加了滨州地区文艺汇演,荣获特别演出奖。
2001年,沾化县文化部门与古城镇政府重新对“鸳鸯嫁老雕”进行抢救保护,从沙洼村挑选8名文艺爱好者,由第一代传人杨春泽任导演排练月余,参加了沾化县民间文艺汇演并获奖。为将“鸳鸯嫁老雕“这一优秀曲目更好地传承下去,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拨出一定经费,培植年轻人才,并借各种重大活动组织演出,实现了后继有人。
从艺术形式上看,民间音乐“鸳鸯嫁老雕”又形同一出独幕秧歌剧。曲调以民歌小调为基础,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音乐高亢、跳荡、古朴、明快,尤以五度、八度、十二度旋法跳进促成唱腔的极度灵活变化,从而把主人公那种极度悲伤和压抑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节奏上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规整性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富有跳跃之感,旋律中的各种跳进给旋律带来了开朗、明快的情绪。如曲谱的开头部分的第一乐句是一个七度大跳,第二乐句又是第一句的八度移位,充分展示了鸳鸯的悲惨命运及痛苦压抑之亢奋,情绪奋起,曲调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物性格和情绪,把鸳鸯一把鼻涕满脸泪的悲哀形象完好的展现出来。第三乐句后至合唱部分,旋律流畅上口,叙事性较强。乐曲中跳进、激进手法交替运用,韵律悦耳动听,耐人寻味。
乐曲结束部分运用了合唱伴唱,使整个乐曲更趋于完整性。这一演唱风格的曲调,有别于其他民歌。而“一唱众合”且带有花腔的演唱风格,系由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及地方戏曲的演唱形式和弋阳腔曲式而来,加之演唱者手持哈铃鼓“摇鼓以节、领合呼应”对于渲染气氛、烘托剧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鸳鸯嫁老雕”故事情节完整,歌词滑稽幽默,多以乡音土语见长,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舞蹈表演主要是吸收了“风秧歌”的表演动作、舞步,欢快泼辣、朴实大方,融入了活泼多样的舞蹈动作。基本舞步是传统秧歌跳跃十字步,六个主要演员,即鸳鸯、老雕、黄雀、鹦哥、鹌鹑、喜鹊三男三女,男者手持哈铃鼓,女者手拿彩绢、梆子为道具,击棒以节,另有舞者四男四女,也可根据条件增减,灵活多变。在乐队伴奏中两队分别出场,先走十字大串花,后缠梁柱、小串花,两队交叉演唱面对面逗唱尤其是男女同台演出,滑稽可笑,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
全剧讲述的是众鸟劝说守寡的鸳鸯的故事,主要角色老雕(男)、鸳鸯(女)、黄雀(女)、鹦哥(女)、老头(男)、武丑(男)、小生(男)、丫鬟(女)等。舞时,四男手持哈铃鼓,四女分别拿梆子、篮子、花扇、手绢,分两队各角色交叉,轮流领舞领唱,众伴舞伴唱。唱词诙谐风趣,曲调婉转动听。原唱词16段,无伴奏,1940年压缩部分唱词,固定角色服装,增添文武场伴奏,场景更加活跃。
建国后,沾化县文化主管部门与民间艺人合作,对其改进提高。1953年,代表惠民地区参加山东省民间歌舞调演,获演出二等奖。1985年3月,参加惠民地区民间歌舞调演,获演出特别奖。后由于多种原因,该曲目一直未组织演出,濒临失传,直到2002年,沙四村民间艺人经过艰苦挖掘,又使其重现光彩,参加沾化县春节民间艺术调演,深获好评。
2004年以来,“鸳鸯嫁老雕”代表古城镇政府年年参加汇报演出,多次获得全县(区)文艺汇演一等奖,2007年10月被滨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