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建水县城内,是一座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始建于公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云南省继中庆(昆明)、大理之后,最早创建的第三座庙宇。后经明、清两代扩建,占地达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有1殿、2庑、2堂、2阁、5祠、8坊,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建水文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以庙为学,是开启建水教育先河,兼有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学功能的礼仪性建筑。其祭孔仪式分为巡游、迎圣和祭祀三部分,把展示祭孔的盛大历史场面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
内有一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八坊,相互对称,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庙内有一个椭圆形大池塘,名叫“学海”。正殿先师庙,为明朝重建。殿周有20根大石柱,每根高5米,重约万斤,用整块青石雕成,其中两根有镂空雕刻的巨龙盘绕。屋顶全铺五光十色的琉璃瓦。正殿大门的22扇屏门上,雕有近百种飞禽走兽,工艺极精细。
建水城,为旧临安府所在地,元、明、清三代曾是滇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加上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巧,素有“滇南邹鲁”之称。早年,当地利用文庙建立了临安中学。现改为建水第一中学,并在文庙侧新建了许多教学楼。昔日孔庙圣地,如今成了青少年学习之所。由于政府和学校注意保存古迹,至今文庙仍很完整。
绕至泮池后的唇台上,只见栩栩如生的龙、虎、麟、狮、象巨石雕高距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四周的壁画上方,用砖砌成斗拱样,覆以碧瓦,与三楹坊顶合成叠罗汉式的三重檐歇山顶,檐牙高啄,碧瓦飞翘,与“太和元气”坊及“礼门”、“义路”坊齐观,如数重大雁飞临泮池之上。这种建筑风格,凸现了儒家思想两个固有的属性:一方面具有广泛信仰层面上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存在着相当丰富的理论思维内容。
文庙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大成殿。它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开的五间殿堂,正堂内置龙宝座,供奉着孔子塑像。殿堂单檐九脊歇山顶,琉璃黄瓦,翘角飞甍,巍巍宏丽,气象庄严。这里有很多的字匾和塑像,字大多是历代皇帝所题,像都是对弘扬儒家文化作出贡献的名人。大殿檐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东西厢房是祀奉先儒的场所,先贤79人、先儒75人依次供奉于内。
文庙座北朝南,基本按照山东曲阜孔庙布局建造,原有一池(泮池),一坛(杏坛),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圣殿)、二庑(东庑、西庑)、二堂(东明伦堂、西明伦堂)、三部长(尊经阁、文星阁、柱香阁)、四门(棂星门、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五亭(敬一亭、思乐亭、斋宿亭、东碑亭、西碑亭)、六祠(寄贤祠、仓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节教祠、忠义孝悌祠)、八坊(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礼门坊、义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贤关近仰坊)。碑文记载:此庙“殿堂门庑,圣贤肖像,刻雕藻绘,金碧辉煌”,“遂成一观焉。”数百年来,不断维修,后来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齐宿亭不存外,其他建筑仍然完好如初。
大门太和元气坊三楹,中间一楹高约九米,石木结构,坊座上有石雕狮、象、麒麟和龙。顶部斗拱密集,与两侧的花砖短墙组成五檩三重檐牌楼顶,甚为美观。当中两扇大门饰以鼓钉,门前置石鼓一对。坊后为泮池,俗称学海,明成化年间按古学宫之制开挖,弘治年间拓宽为椭圆形,水面即达四十余亩。池中有一小岛,有堤和桥相通。岛上建鳌亭,也称思乐亭,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以勉励生员奋发学习,他日功名成就,犹如钓得海中大鳌。东西两岸有路和红墙相围,路旁有林荫花木。池后筑有半月形台唇,台前围以白石栏杆。左右有“礼门”、“义路”石牌坊,坊前各立“官员兵民人等于此下马”碑一块,坊侧面红墙上镶嵌“鸢飞鱼跃”石刻大字四块,各高一米。南面焕文山倒影映池中,山光水色,与蓝天白云绿树相映衬,分外宜人。
旧志记载:泮池“澄泓如镜,上面石台肪截,宫墙万仞,金碧交辉,宏整巨丽冠迤东西”“焕山倒影”或“学海文澜”,为建水古十景之一。昔时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夜,彝族和汉族百姓在焕文山上点燃火把,巡行在同山梯田之间,以祈年照岁,企盼五谷丰登。红色的火苗星星点点映入泮池之中,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相传所见星点越多,预兆来年开科取士中榜者亦多。清代滇南著名文人张汉《学海观炬》灵诗云:“焕文峰影泮池中,几点遥窥野炬红。陆地已成星宿海,灵槎欲贯斗牛宫……待得明年今夕见,科名有娄信先通。”如此情趣,全国文庙中绝无仅有。
从泮池后的台唇登上数级石阶,有“洙泗渊源”坊三楹,高九米,木石结构,龙、麟、狮、象巨型石雕高踞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坊檐下密密层层地饰以精巧玲珑的斗拱,这些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而不能全部承檐坊顶的重压,古代建筑设计师匠心独运,巧妙地在中间一楹坊座的石麒麟和石狮子上打主意,在麒麟和狮子的额头上各雕刻一个跪姿的石人,头顶一朵石莲,石莲上安装一根雕龙细圆木柱,四个石人四根木柱支撑起最高一层坊顶的四个檐角,形成两根主柱并列悬挂四根吊脚辅柱的架势,仔细观赏,腾挪自如。牌坊两侧各有砖雕龙凤壁画一幅,其一为“二龙戏珠”另一幅为“双凤朝阳”,亦甚精美。壁画上用砖砌成斗拱样,覆以瓦顶,与三楹坊顶组合成叠罗汉式的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远观如雁阵飞临泮池之上,令人赏心悦目。“洙泗渊源”坊背面的门楣上写有“万世宗师”四字。坊后东西向又横陈四座砖石底座,土木筑顶的牌坊,亦各高九米,分别题写“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圣域由兹”、“贤关近仰”。正中方顶的辅柱亦有龙雕,造型与“洙泗渊源”坊相近,只是坊座上缺少狮象石雕。坊间空地上陈列着二十余块石碑,记载着明清时期增修文庙的经过,是研究古代边疆文化教育的珍贵史料。中轴线上原有杏坛,明天顺间建,坛中竖石刻孔子统育图,后地震坍毁,石刻像移至大成殿上。
其后为棂星门,三开间,雕梁画栋,瓦顶,四根木柱穿脊而出,柱上有木刻饰物,柱顶套有明代烧制的青花瓷罩,罩顶雕盘龙,龙首啸天。门后为园林,数株迎客松,竞相婆娑,似在向游人招手致意。园东原有魁星阁一座,已毁,现存名宦祠。园西有桂香阁和乡贤祠。桂香阁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滇南地下组织负责人寓所在活动的旧址。
再后为大成门,亦三开间,中间为通道,门上饰以鼓钉,门前石阶正中有飞龙浮雕一幅。入内为一庭院,庭院后部丹墀上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两厢为东庑、西庑,各有房舍十五间。门、殿和两庑组成一套方形建筑群体,气势宏阔。大成殿五开间,琉璃黄瓦,歇山顶,由二十根高五米的巨柱支撑,其中有二十二根青石大柱,全用整块石料凿磨而成。撑持左右前檐的两根石柱,中部镌刻成龙腾祥云状,“石龙抱柱”雕工精巧,甚是珍奇。二十二扇木屏门透雕出神采各异的生物图画,当中六扇为“六龙捧圣”图,六条立体的雕龙在云水间腾挪翻飞,环卫着殿内的孔子圣座,象征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古代意识形态领域内至高无上的地位。两旁的屏门上分别镌刻出“双狮分水”、“喜鹊闹梅”、“犀牛望月”、“三羊开泰”、“麟吐玉书”、“封(蜂)侯(猴)挂印”、“旭日东升”、“竹报平安”等画面,共雕有一百多个大小动物形象,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而且一个个高度镂空成立体状。其中的两对小松鼠,呼之欲出,活灵活现,体现古代木雕艺人的高超技术,为屏门中的珍品。门槛五道亦用整块纹石盘成,其中三道各长五米七,高宽各四十厘米,石色灰白,中含黑纹,细腻有光,无丝毫裂痕,俨如油光漆成,乍看不知是整块巨石琢磨而成。大成殿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殿内悬挂着摹刻的清代历朝皇帝赞孔尊孔“御题”贴金匾额八块,有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直到光绪的“斯文在兹”。
殿内有一尊供奉孔子牌位的圣龛,龛座亦为整块巨石雕成,四足朝内弯曲。座上置精工镂刻的木阁一间。孔子牌位供在雕龙宝座上。殿前置乾隆年间铸造的大铜香炉一尊,高近三米,四足铸成象头,卷曲的象鼻支在莲座上,象征着这一带古时曾是象的故乡。香炉上部覆以楼台,盘绕游龙十余条。又有石刻“孔圣弦颂图”一块,高一米五,宽八十厘米,孔子席地而座抚琴授课,四弟子肃立恭听,为明代所刻。大殿两有东西碑亭,西碑亭立满汉文《御制平定回中告太太学碑文》,通高五米,宽二米,两块石碑并列在碑座上,一碑刻满文,一碑刻汉文,两块碑之上镶一块完整的碑座上,一碑刻汉文,两块碑之上镶一块完整的碑顶,将其联为一体,碑文记载乾隆年间清军平定新疆准噶尔反动贵州叛乱,统一祖国版图的史料,原碑立于北京文庙内,临安知府双鼎摹刻于建水文庙。满汉文碑全国罕有。东碑亭内立用汉文刻写的乾隆《平定青海告成太学记》。殿前庭院内有古树两株,古柏数株,相传植于元时。又有山茶花两株,苍老遒劲,仍繁花似锦。林荫中伏坐石雕白象两头,驮有一米多高的青铜花瓶,瓶内植花木。庭院两侧有东西明伦堂,原为临安府学和建水县学所在。西明伦堂前有高大奇异的榕柏共生树,榕树包柏树,连理同心,三人才能合抱。
大成殿后又陈列着元明清碑刻十余块,其中有元至大元年武宗皇帝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牌,为滇南现存最古老的碑刻。其后为崇圣殿,是祈奉孔子父母的殿堂,雕梁画栋,与大成殿相呼应,蔚为壮观,殿前石栏上刻有杭州西湖二十四景图。殿东还有仓圣祠、景贤祠。前祠奉祀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仓颉。后者为乡人纪念明洪武年间被贬谪至此讲学近十余年,与边地文稿教有功的文人学士王奎、韩宜可而建的祠堂,也称二贤祠。
崇圣殿后原有尊经部长,为滇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毁,唯剩古柏百余株。
整个庙宇,一片翠绿,古木萧森,庄严肃穆。松、柏、竹、柳,千姿百态,各种花卉争妍斗艳,四时飘香。庭西有两株共生树,一为柏树,一为榕树。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们已经紧紧缠在一起。有人戏称为“万将军抱白小姐”。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