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关位于迁西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坐落在燕山支脉,大青山腹地,万里长城从此蜿蜒而过,加之古城堡建在山脚平台上,故名青山关。
青山关古城堡是迁西县15个关口内仅剩保存完整的有代建筑,除自然坍塌外,少有人为破坏。
青山关古城堡建成于明万历二年十月(1574年),青山关城高1.8丈,关门1.4丈,周长166.9丈。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远望青山关古城堡,南北略扁,东西突起,呈椭圆状,宛若元宝,故又称元宝城。关城设南北二门,南为正门,门上方阴刻“青山关”。
青山关古城堡北面有冀北第一高峰——八面峰。峰高842米,因其八角八面称八面峰。1956年,青山关及沿线古长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雄伟壮观,古香古色,戍边文化和民谷风情浓郁。堡内现居住部分古代驻扎于此的将士后裔,数百年来他们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无不体现着先祖的遗风。
古城堡内明代建筑有明代千总官衙、兵营、戚军校军场、关帝庙、客栈、茶楼、酒肆等。这些历史古迹内涵丰富,加之城堡内外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形成多方位的资源组合。
青山关长城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曾历经风侵雨蚀,兵火战乱,但保存较为完整。青山关长城有两座建筑独特的敌楼,一是监狱楼,为古代囚禁战俘之用,此楼无门,只有四眼通气孔,是我国长城奇特建筑之一。二是72券楼,此楼有大小72拱砌成,造型独特美观;在数座敌楼中有奇楼两座,即狐仙楼及明月楼,明月楼筑于山之绝顶。与八面峰遥相呼应。此外,此处还保存着一处水门。
从青山关关城向东南望去,在东南山半腰之处有一座特殊的敌楼,叫监狱楼。
顾名思义,监狱楼是古代囚禁战俘的堡垒。此楼仅有一石门,在楼上方留有几眼通气孔。楼内约30平方米,可以并排站立40人。故时,若在战斗中将敌人拿获,就顺石门推入,然后用重石堵严。因通气孔距地面1丈八尺,四壁光滑,无法攀附,敌人一旦被俘,投入此中,断绝难逃。据传战俘被擒之后,推入此楼中,不供水米,几日之后便饥渴而死,故凡囚于此中战俘都绝望至极,号哭不止,其悲惨之景,可想而知。据当地百姓传言,月黑风高之夜,隐约可闻监狱楼中有鬼哭狼嚎之音,甚是吓人。
监狱楼已不再囚禁战俘,只留做游人凭吊观赏。这里载下了连年不断的战火,有险隘奇关破敌的壮举,也有弃城卖城的耻辱。北国的风雪冰霜,刀光剑影,造就了雄楼壮姿。而今山花古树掩映之中,监狱楼似沉睡的壮汉,默默的思索历史的尾音。
在青山关南侧山顶的长城上,筑有一座奇特的敌楼--七十二券楼。次楼跨城墙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层是空心部分,为小回廊结构,南墙和北墙各有一个石券门,位于两个箭窗西侧。东墙有四个箭窗,西枪有两个箭窗,每个箭下面有一个瞭望孔。楼内比较宽敞,用以供士兵居住、储存粮食和大炮、弹药、弓矢之类武器。在内部结构墙上,有很多拱式“壁橱”,以供戍守士兵放置物品之用。中层也是士兵用来作战之所。
沿楼内西侧仅供一人通行的砖砌楼梯可到上曾楼顶。楼顶中央建有楼橹,楼橹上面建有房顶建筑,四周环以垛口,供士兵放哨、瞭望敌情、遮风避雨之用。楼橹现已毁坏。
此楼的窗、门、梯、瞭望孔、楼内结构墙及“壁橱”、楼顶上哨房等券,总共为72个券拱,故此得名。此楼有砖券和石券,巧妙结合,造型美观,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在长城沿线上还没有发现和此楼造型相同的敌楼,堪称绝无仅有。此楼为明代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创建。
七十二券楼除了奇特的造型外,还有一个奇特之处:传言如果在惊蛰这天起早赶到楼内,当第一缕阳光从箭窗射进来时,在楼内顶上会音乐出现字符,据说这些字符能够预示出当年的雨水走势,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水神楼”。
站在七十二券楼面前,你会感到长城的伟大,此楼的神奇,古人的智慧,历史的沧桑!
在月郎星稀的夜晚,站在大青山脚下的青山关城堡仰首北眺,你会在耸入夜空的黝黑的夜影中依稀看到一座敌楼的淡影,她安静的在峰顶上站立着,皎洁的月光给她披上一层飘渺的清辉。此时也许有一缕微风自楼的方向鱼似地游过来,在这微微的游动里,眺望者似乎听到一楼渺茫的歌声似的,一种异样的舒缓和恬适刹那间游遍全身……
那座楼便是月亮楼。
月亮楼是万里长城犹存的比较完整的敌楼之一。它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峰顶,北临万丈深渊,威岩绝峭,直上如削;南面草木葱茂,荆棘丛生。西50米处有一峰突兀而立,瘦骨嶙峋,危不可攀。整座楼呈方形,高15米,东西长10米,南北宽10米。全部为青砖白石结构。用方形条石砌而成基,基石最大的有3尺长,1尺宽,2尺厚,重约0.8吨,最小的也有0.5吨左右。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基石均右人工雕刻而成,凿痕滑浅,棱角分明。面对这些厚重的基石,仿佛能看见一阵阵错错落落的“叮当”声穿越历史的失控向我们响过来。石基之上的主体建筑为青砖砌成,唯东西两道门及镶嵌在四壁的八扇窗口依旧以条石为框,包容风月,吞吐流岚。楼内居中位置立有青砖互相咬合搭建的楼顶,使整座楼呈现出厚重、坚实的风格。站在楼下,直面这座古重、质朴的敌楼,她的肃穆便使凝视者同样肃穆,她的厚重也会使凝视者同样厚重。而一旦置身楼内,即使在炎炎夏季也会有一股凉爽的感觉直透心底。凭窗远眺,峰峦平畴,尽览无余,心胸顿时开阔,世俗尘念,百般愁思,在这一望之间烟消云散,怡然而不知返。
月亮楼,是一座雄浑、古朴的敌楼,却拥有诗意浪漫的名字,莫非在刚毅与剽悍的表象掩饰下,真有一种柔情融化在青砖白石之中么?关于这个美丽名字的由来,传说有多个版本。一说此楼建筑与山脊,每当夜深人静,独居楼内,一楼月色,满怀星辉,使人如置身月宫仙境之中,月亮楼因此得名;另一传说是:在晴朗的早晨登临月亮楼,可清晰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山坳浑圆着徐徐升起,而此时也可见一轮明月依旧挂在楼前上方,身手可揽。日月同辉,似乎这皎洁明月不愿舍楼而去;更有一充满浪漫与神秘色彩的说法:每年的中秋月圆之夜,鸟倦人静之时,月色交接,清风如水,一群衣抉飘飘的仙子从月宫翩翩而下,轻倩优美的降落在月亮楼上,弄玉吹箫,跳起曼妙的舞姿,人间仙界,相襦相融……传说的内容也许是虚无的,但传说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想往,难怪在传说之外,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登上月亮楼,诸事不知愁……
莫道“明月几时有”,请君登临月亮楼,月亮楼会让你在领略诗意浪漫情思的同时,抒发“可上九天揽月”之豪情。
在水门北侧的一座敌楼顶上,生长着一棵绿色的生命--太平松。这棵松树虽然不很高大,但它的树龄已有一百多年了。据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讲,在他们孩童时期,经常上此树摘松球,那时这棵松树就是这个样子。由于这棵青松生长在高高的敌楼楼顶上这个特殊的地方,所以非常引人注目,令人遐思臆想。
这棵青松,没有选择肥沃的良田,没有选择避风的山坡,而是选择了长城的敌楼顶上。这里,几乎没有土壤和水份,有的只是青砖和石灰,条件恶劣,营养不良,所以声厂的很慢。这里有边塞的风暴和寒冷的霜雪,而它却能站稳脚跟,挺直腰杆,克服着各种困难,逐渐把自己锻炼的枝如铁、干如铜,具有坚贞不屈的性格!
如今,万里长城已经失去了防御作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这敌楼顶上又生长出一棵绿色的生命。这棵青松,在这里每天都用自己的绿色告诉人们:昔日烽烟迭起、刀光剑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是太平幸福的年代!
所以,人们称它为“太平松”。
位于迁西县上营乡青山口村境内,海拔842米,为冀东第一高峰。因山体呈八棱八面状,故名八面峰。
八面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山体呈东西走向,由太古界片麻岩构成,表面土壤多为草棕壤和褐土性土。这里以山势险峻,危岩峥嵘而著称,丹崖千仞,树木隐天蔽日是,百鸟婉转欢唱。阴晴之日,或而雾截山腰,或而云缠峰头;时而山岚似纱,时而霞光万道,确属探幽寻险,登临攀援的好去处,尤其是山顶上观日出别有一种奇特的景象。
八面峰不仅风景优美,特产也极其丰富。山间植被密布,生有松树、橡树、栗树、桃树及多种乔木。有远志、元胡、黄芹、丹参等多种野生中草药及栗蘑、揪子、灵芝草等山珍。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冀东八路军曾据此深山掩护,与日伪军展开顽强革命斗争。八面峰以无私的胸怀,年年月月向人们奉献情与爱。
水门,亦称水关,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它建于城堡东侧,以山崖为基,基座上砌条石五层,条石上垒方砖五十五行,砌成拱形,门阔八尺,高一丈四尺,上拱下方,造型美观,无任何修饰,显得简洁疏朗,朴实大方。远远望去,水门洞像一弯弦月升在山腰,虽经四百余年战火洗涤,风雨浸剥、地震摇撼,数度山洪奔泻冲刷,却没有改变它的造形,仍然坚实无比,巍然屹立。水门下常年溪水潺潺,欢歌不断,从水门淌出的清流辗转入关内小青河。
据史料记载,水门原有铜闸一道,重达千斤,门楼上四面有四个大石礅,连通杠杆,可自由升降闸门。平时落闸蓄水,敌人来犯,可提闸放水阻寇。除此之外,水门还能起到泻洪、排水和限制行人的作用。清光绪十三年,山洪爆发,铜闸被冲走。据当地老百姓推断,因铜门太重,当时交通运输工具又不便,不可能被人偷运走,可能是淤埋于山下河床中。如能发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青山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把守的道路外达塞北草原,内地直抵蓟州镇府三屯营,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军事重地。关城两侧高山对拱,峰峦叠障,万里长城从南腾空而来,由此蜿蜒西去,更显得青山关地形险要,气势雄伟,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山海关为天下第一关,而青山关水门则是万里长城第一门,是长城沿线保存完好的仅有一座提拉式水门。以山崖为基,基座上砌条石五层,条石上垒方砖五十五行成拱形。虽经四百年战火洗涤,地震摇撼,它仍巍然屹立。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