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孟津的北邙山上,历朝历代的墓穴比比皆是,聚集了全国最大的皇家陵园和古墓葬群,是世界上陵墓最多、历史最悠久、跨度时间最长、文物价值最大的陵墓区。邙山上下古冢累累,蔚为壮观,聚集了不同时代不计其数的陵墓,成为世界上最为密集的古墓葬群。如今北邙山上仅皇陵就分为东周、东汉、北魏和后唐四大皇陵区,王公大臣、名人雅士的墓冢更是枚不胜举。据不完全统计,在孟津邙山上的古墓冢有9000多座,墓志数量超过6000方,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谓地上万墓奇观、地下万宝荟萃,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邙山古墓群面积庞大,涵盖孟津、偃师等20多个乡镇。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邙山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河,自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因此这里古墓众多,“无卧牛之地”。整个陵墓群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其中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
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这些陵墓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此陵有5绝;一是帝王选陵,不是背山面河,而是枕河蹬山,为全国独一无二;二是一园千柏,国内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余株;三是汉陵晓烟,风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树鸟鸣;五是众柏成像,光武仰卧。
2001 年6 月,邙山陵墓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北魏陵区;东周、东汉、后唐陵区;西晋、曹魏陵区;东汉、西晋墓群。
东汉陵区:东汉定都洛阳,历11帝,有10帝葬于洛阳,葬于邙山上的5座皇帝陵分别是光武帝的原陵、东汉安帝的恭陵、东汉顺帝的宪陵、东汉冲帝的怀陵、东汉灵帝的文陵。
曹魏陵区:曹魏共历5帝,开国皇帝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高贵乡公曹髦。
西晋陵区:西晋历4帝,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葬首阳山。公元265年,司马炎追尊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所以,西晋陵区共有5座皇陵,分别为高原陵、峻平陵、崇阳陵、峻阳陵、太阳陵。
北魏陵区:北魏都洛阳共历8帝,已确认埋葬在邙山的有4帝,即北魏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
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后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三国蜀末帝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后蜀末帝孟昶的陵墓均在邙山陵墓区内。
周冉伯牛墓在孟津县白鶴镇南。
秦吕不韦墓在洛阳东20公里的偃师市蔡庄。
汉樊崇墓在孟津白鹤镇雷湾村县西,俗称赤眉墓。樊哙墓在孟津县白鹤镇落驾沟村。
贾谊墓在孟津平乐镇新庄村东。邓晨墓在孟津县邙山。汉祭彤墓在孟津朝阳镇。汉逯卿侯刘宽墓在孟津县朝阳镇,俗名大尉冢。汉定远侯班超墓在孟津县朝阳镇。
三国魏裴潜墓在孟津县横水镇会瀍村。
晋石崇墓在孟津县送庄镇。北魏冯焣墓在孟津凤凰山。
北魏元怿墓在洛阳市北。北魏元召巳墓在蟠龙冢村南。北魏侍中、江阳王元乂墓在孟津朝阳镇。
唐苗蕃墓在孟津县朝阳镇小梁村。徐国公刘幽求墓在孟津县送庄镇。唐著名诗人郊墓在孟津县送庄凤台村。唐李虚中墓在孟津县朝阳镇卦沟台地。唐宰相狄仁杰墓在孟津县梁周寺村。唐吴房令李承休墓在孟津县白鹤镇河清谷。
宋魏威信,驸马都尉,墓在孟津县平乐村。石宋守信墓在孟津常袋镇石碑凹村西北。张咏墓在孟津县平乐镇天皇岭。
元伯颜察儿墓在孟津县平乐村。
明伊定王朱缇綒葬于孟津县城关镇上店村。明西鄂恭靖王朱讦漈墓在孟津朝阳镇。明福王朱常洵墓在孟津麻屯镇庙槐村。明浙江巡抚李天宠墓在孟津县今会盟镇。明教授陆坦墓在孟津县今会盟镇。
明清大书法家王铎墓在孟津县今会盟镇。清杨玉珂墓原在孟津县白鹤镇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迁白鹤镇扣马村。清李际期墓在孟津县今会盟镇老城村南。
邙山陵墓群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代墓葬,估计有数十万座之多。
据清乾隆版《孟津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孟津境内有封土的皇陵名人墓约3800多座。到清末民国初,孟津境内有封土的皇陵名人墓仅存2200多座。新中国成立时,孟津境内有封土的皇陵名人墓仅剩800多座;如今孟津境内有封土的皇陵名人墓仅有300多座。
2003年,洛阳市文物部门开始对邙山陵墓群普查,2007年结束。清末民国地方志书中记载的960多座封土墓,到2003年仅剩下330多座。
2007年之后,洛阳市文物部门复查发现,古墓正在以每年7~8座的速度消失。
目前,邙山陵墓群已出土墓志6000余方。公元106年的东汉《贾武仲妻马姜墓记》于1929年出土于孟津平乐镇王窑村,这是中国出土的第一块年代最早的墓志,中国学术界由此诞生了墓志考据学。
在邙山陵墓群孟津境内出土的墓志计约2万方,其中1800余方唐人墓志现存新安张钫创建的千唐志斋博物馆。西安碑林、洛阳关林石刻艺术馆、开封历史博物馆等馆藏文物中,邙山陵墓群出土的墓志均为馆藏的精品。
估计邙山陵墓群至今约有10000多方墓志存在全国各地,流失海外和存在国民个人手中的志石,更是无法统计。
唐韩愈《赠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唐刘言史《北原情》:卜地起孤坟,全家送葬去。归来却到时,不复重知处。叠叠葬相续,土干草已绿。列纸泻壶浆,空向春云哭。
唐曹松《吊北邙》:山下望山上,夕阳明又曛。无人医白发,少地着新坟。岁代殊相远,贤愚旋不分。东归聊一吊,乱木倚寒云。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明徐媛《题山中古墓》:白杨寂寂啼鸟悄,芳草凄凄过雁哀。唯有北邙深夜月,幽光常照古陵台。
清施闰章《过北邙山》:黄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
清赵擢彤《北邙山》:步上邙之阳,累累多丘墓。夕阳下西山,青草断碑没。我来吊古人,有怀不能吐。
保护古墓就是保护中国文化的根,邙山陵墓群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保护。
特别提示
邙山古墓群占地面积很大,分布广且散,若不是深度历史爱好者没有必要都去看。挑几个有名的陵墓看看即可,也可以去洛阳古墓博物馆逛一下。博物馆建在北魏景陵附近。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