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南桃江竹子民俗

乙丑2024-07-04

湖南桃江竹子民俗

桃江自古盛产楠竹,竹乡竹业活动世代相传,形成了颇具本土风情的竹民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桃江竹俗大体可分为生产竹俗、生活竹俗和娱乐竹俗三大类。

生产竹俗

桃江是中国三大竹乡之一,竹品种众多,数量上楠竹排名第一位。除楠竹外,还有黄竿竹、毛竹、麻竹、水竹、箭竹、方竹、凤尾竹、斑竹、观音竹、罗汉竹、月月竹、佛面竹等等,据统计,桃江的竹品种不下二十种。

楠竹用途最广,故当地人栽竹,以栽楠竹为主。桃江有句俗话:“要得树毑活,莫等春晓得。”竹农多选择腊月立春前,在作了多年的残土上成片栽种竹苗。这个时候栽竹,成活率高。苗竹以龄满两三年的竹为佳,挖竹时,竹蔸两端要留一定长度的带足宿土的竹鞭,且不能损坏竹鞭上的笋芽。竹竿留四五根带叶的竹桠,其余竿桠全部切除。

“十年树木”,树苗成为良材需要十年以上;竹苗一般两年后开始生笋繁殖后代,五年以后逐渐成林,产生经济效益,受益比树木快。

楠竹成林后,竹农就在适当的时候砍伐。行家里手砍竹,严格遵循“春不砍竹,夏不砍木”的古训。春竹夏木处于一年中生长最旺盛的时节,质地水嫩,蛀虫喜啃食,易腐朽,不耐用。竹农砍竹的时间多在立夏以后,伐老留嫩,伐密留稀,伐小留大,伐次留好,这种选择性砍伐叫做“洗山”。如果竹山老化,山主就会把整块山的竹子全部一次性拍卖给客户,让客户去扫土砍光,这叫做“拚青山”。

桃江人经营楠竹生意赚取收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销售原竹,二是加工、出售竹制品。客户需要原竹,先进山与山主挂钩洽谈,山主根据客户的需求雇工砍伐,通过“梭路”把楠竹梭到山脚,再请身体强壮、力气大的劳力把楠竹缚成捆,用皮肩或柴马肩到河边,这叫做“肩货”。楠竹运到河边后扎成竹排。一张排的楠竹数量多的达好几万根,数量少的几百千把根。根据水流大小做排,水大做大排,水小做小排。

民国时期,桃江楠竹多销往益阳。一张排雇请驾排扳棹的帮工两三人四五人不等。

桃江人喜欢做“汉口生意”,放竹排是县境溪河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竹排随溪河水流而下,至险关处,命悬一线的驾排人聚精会神,持篙盯住岩壁,险湾处,冲波逆折,令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要得宽心好放排”,这个时候,驾排人遇险不惊,常能用熟练敏捷的动作横篙撑岩,化险为夷。竹排有时排成数里长蛇阵,随水流缓急而行。

新中国成立以前,桃江地区有造竹纸的行业,用嫩竹造纸,有购竹、劈料、送料入池、石灰淹沤、出料、蒸料、牛拉碾盘碾料、制浆、用竹簾子捞浆造纸、榨干、撕揭、烘干、打捆等十多道工序。嫩竹在长出数片新叶时开砍,砍前用墨笔把要砍的竹子号上记号,为洗山性砍伐,砍满三百或六百担为一槽料。造出的纸大都成批销往长沙、武汉等地。竹纸颜色带黄,纸脆易破;竹纸印书,书册常遭蠹虫啃食,致使书中文字残缺。上世纪50年代楠竹价格高涨,造竹纸的厂棚纷纷倒闭。

进竹山挖笋出售是竹农的又一条赚钱门路。竹笋颜色清纯,肉质脆嫩,气味香甜纯正,是桃江大小宴席上一道颇具特色的菜,多伴荤菜烹饪,深受食客喜爱。竹笋分春笋和冬笋两种。春笋一般在农历三月间出土,有黄芽子笋和白芽子笋之分,白芽子笋吃起来更甜味道更鲜。过去春笋出土的时候,地方上就会封山禁挖春笋,以保护春笋长竹成林。冬笋被桃江人称为“富贵菜”。进入冬季,每逢婚嫁寿庆等重大宴请都要用到冬笋。

每年十一二月,山主们就肩着挖锄,背着篱篢(竹篓的一种)进山挖笋。挖冬笋的行家里手能根据竹子最下面竹桠子的生长态势,凭着多年挖笋的经验,能准确判断出竹子行根和坐根的走向,估算出这根竹子一共生了多少个笋子,其中有几个大笋几个小笋,这些笋子生在竹子的哪个位置,思维过程中包含着逻辑推理。一番研判之后,锄头就往那地面一蹾,对准蹾的地方一锄挖下去,冬笋就被挖了出来,不要挖烂其他地方。这种挖笋法,桃江人叫做“挖蹾笋”。桃江人挖冬笋的谚语很多,例如:“青竹根毑暴一暴,不在这头在那头。”“行根不生笋,坐根生一笼。”会挖的一个冬天能够挖笋上千斤。弯槽里土壤肥沃,碰上冬笋当年,三两根楠竹一次就可挖五六十个笋,重三四十斤。

除了采挖楠竹笋,每到农历三四月间,妇女、儿童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黄竿竹、麻竹、水竹等竹林采摘小笋,小笋吃起来别具风味,是桃江乡土食谱集成里的又一道美食。

生活竹俗

这里的生活竹俗是指把竹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习俗。

竹帘子用细篾片串编而成。竹帘子编好后烙上花纹,美观精致。在乡村,常挂在门上作为门帘。

竹对子是竹刻的对联。把两块竹子退青后分别刻上上下联语,成为一副对联。

也有用火印烙字的。桃江籍才子、明末江西巡抚郭都贤写的浮邱寺佛座竹雕联,至今有残片保存在文物管理所。

竹画是烙竹工艺画,县城画师蒋禄林精于此道,竹画常用作装饰。竹画在桃江历史悠久。

竹装饰过去民间建房,用竹片编墙壁两边糊上泥巴,用纸筋石灰刷白披上“白粉墙”。也有竹屋竹楼构建材料全用楠竹。如今好多餐馆怀旧仿古,装饰全用竹,这是对传统竹装饰的传承。

竹斗笠为竹篾编织,多圆顶,形如倒扣在头上的锅。也有尖顶的。圆笠夹层中间铺垫箬叶或皮纸,皮纸刷桐油,既轻便,又遮阳隔雨。比斗笠大的圆盘雨具叫斗盘,俗称“大斗笠”。农家天雨劳作时,与蓑衣配合使用。有了斗笠蓑衣,野外劳动,就可以“斜风细雨不须归”了。

竹凉席竹凉席又叫竹篾垫子,羞山多产。编凉席的篾薄如纸,凉席中间与四边巧织各种花纹图案,别致美观。夏天人睡其上,特觉凉爽舒适。竹篾垫子每晚睡前要揩抹一次,汗渍与竹篾结合,竹垫就会变色,时间越长颜色越深,经久耐用。

竹筛用竹剖成细篾,编成大小不等的各种圆盘或者方形筛具,有米筛子、谷筛、隔筛子、灰筛子和漏筛之类。中间根据用途不同织以孔,谷筛孔大,米筛其次,粉筛孔最小。竹筛子筛米,农村常见,家家户户少不得。农家主妇,几乎都会筛米,不会筛米的媳妇会遭人白眼。筛米是技术活,功夫全在手腕上。双手端住筛子作旋转状扭动,一阵旋转之后,米中的谷粒全被浮聚到中央,汇作一堆,用手抓去再筛,直到米中全无谷粒为止。民间有比方说:“某女子的屁股像筛米一样。”就是说筛米时,米筛旋动很有节奏,筛米人包括屁股在内会全身扭动,动作优美,节奏感强,是一种极富美感的旋律。

娱乐竹俗

桃江民间娱乐活动大都与竹相关。

放河灯放河灯又叫放水灯。用竹做成小船状花灯,糊上色纸,内置蜡烛或油灯,元宵夜在溪、河放送。传说谁家的灯飘得远、亮得久,谁家就会走好运。

挂花灯用竹篾制成灯架,外糊白纸或花纸,内点蜡烛或油灯。每年正月初十晚上,娘老子带领先一年所生的儿女到社庙挂花灯,向庙王老倌申报人丁,祈求平安成长,并请“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外孙伢子送衣服玩具等礼品,也有亲友、邻居送礼喝酒的。正月十六落灯。

摇竹娘正月十五元宵节,爹娘率崽女在竹林里选一根健壮的青竹,点燃香烛,打躬作揖。之后,小孩立到竹前,在过头之处边摇边念:

“摇竹娘,摇竹娘,你也长,我也长,去年是你长,今年是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

人们笃信竹神能帮助孩子长得高大结实。

骑竹马细伢子最喜欢在胯里夹一根竹棍,手里拿一根竹鞭子往后面甩,边甩边叫道:

“骑竹马,骑竹马,我俩好,一世好……”

细伢子细妹子玩在一起,很有情趣。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