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西湖旁边,安葬了多少古今名人?如果论大西湖景区,有的文章列举了上百名人,这里只讲讲安葬在西湖之畔的,特别是那些历经曲折,葬了迁、迁了再葬的名人之墓。

岳飞墓,其实已经不仅是墓了,是祠,是庙。现在称岳庙、岳王庙。人们尊岳飞为王,这是对岳飞的赞,是对民族英雄的敬与爱。岳王庙里不只有岳飞墓,还有与岳飞同时被害的岳飞长子岳云之墓,张宪、牛皋祠。
岳飞墓和岳王庙占地21亩,建筑面积近3000平米,是西湖旁所有名人墓中占地最大的,由墓园、忠烈祠、纪念馆组成。
北宋末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但宋高宗、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退兵。岳飞被迫班师。在议和过程中,岳飞被秦桧、张俊等人诬陷,被捕下狱,后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牛皋一同被杀害。
岳飞被害时,临安府有位狱卒叫隗顺,他为人忠义,对岳飞一向仰慕。岳飞被害后,隗顺冒着生命危险乘夜将岳飞遗体背出城外,偷偷埋在九曲丛祠旁边。为了日后能够辨识,隗顺将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遗体腰下,并且在坟前栽种了两株桔树。隗顺到死也没看到岳飞平反,但他相信岳飞总有昭雪的一天,临死前专门托付了儿子。
岳飞被害于1142年,20年后的1162年,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即位。宋孝宗准备北伐,为顺民意,特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谥武穆,并以500贯白银征寻岳飞遗体。隗顺的儿子将岳飞埋尸处告知官府。岳飞遗骨才得以迁葬到西湖旁的栖霞岭。岳飞墓建于1163年。
1221年,将近一轮甲子之后,岳飞墓旁边的佛院智果观音院改成专门祭祀岳飞的功德院,当时的皇帝是宋宁宗,是宋高宗赵构的孙子辈。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岳王庙的前身。
宋朝年间,战争频仍,岳王庙一度年久失修。进入元代,杭州的地方官重修了岳王庙。这一次增加了与岳飞同时被害的张宪、牛皋的祠宇,同时在精忠园里,加修了启忠祠,供奉岳飞的父母,绘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图画。
太平天国时,岳王庙被毁。1865年重修。民国时期,1918年再度重修。最近一次大修是1979年,按南宋风格进行一全面修整,墓道两旁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遗物。
岳王庙前有四个铁像,长跪在岳飞墓前,他们是秦桧、秦桧妻王氏、张俊、万俟卨。关于这四个罪人,有一个古代的段子,说的是人们到岳飞墓前都要往四个跪着的铁像吐口水,秦桧的后人不忍看到先人这样被千人唾万人骂,便悄悄将几个铁像扔进西湖。不料,几天后,西湖水变得臭不可闻,人们不知是怎么回事。后来,几个曾在岳飞坟前跪着的铁像浮上水面,人们才知道是几个遗臭万年的家伙搞臭了整个西湖水,众人设法将它们重新安置到岳飞坟前跪下。
岳王庙岳飞纪念馆后门立着一块高2米有余的石碑,上书:“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这是岳飞的至理名言,900年后的今天仍是至理名言,仍放之四海皆准!

距西泠桥头几十米的地方有一座墓叫武松墓。大家都觉得奇怪,不少游客认为是假的,武松打虎发生在山东,武松墓为何会在西湖边上?
西湖边的武松墓很难说是假的。《金瓶梅》《水浒传》都写了武松,武松似乎是虚构文学人物,但史料记载,武松确有其人。《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西湖大观》等史籍都记载,北宋的时候杭州知府中有个提辖叫武松,他有侠肝义胆,勇于为民除恶,乃壮士。根据记载,武松原本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相貌奇伟,曾在涌金门外卖艺。其时杭州知府叫高权,他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就招他进入知府,让他充当都头。都头武松不断立功,知府提拔他为提辖。后来知府高权得罪了权贵,被人诬谄,罢了官。武松也受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杭州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跟他父亲一样是大奸臣。他倚仗乃父权势,鱼肉百姓,民众怨声载道,称之为"蔡虎"。武松对蔡虎恨之入骨。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门前,等蔡鋆前呼后拥到得门前,武松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结果了蔡虎的性命。官兵蜂拥而上,武松被擒,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
杭州的武松杀死蔡鋆蔡虎——《水浒传》是否据此创作出武松打虎的故事?不得而知。
1894年,在杭州涌金门修城墙的工人挖出一具比平常棺材更长更大的棺材,棺材和头上“武松之柩”几字清晰可见,字甚大,每字大约六寸见方,凸刻,贴金,金色未变,棺形完好,漆色黑里泛红,但木已杇。起初,人们以为是空冢、想象冢或衣冠冢,但掘发后,从朽缝中窥见尸骨长大,便重新复土,恢复原状。1924年,武松墓迁到西泠桥旁,出资人是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并建造了墓碑。《上海老中医眼里的杜月笙》一书提到,西泠桥畔"武松墓"当年落款具名的,正是黄、张、杜三人。
1955年武松墓曾被毁,1964年武松墓被掘开。腐朽的棺柩里,确实有白骨,工人们把遗骨盛进骨瓮,由汽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放。现在看到的武松墓,是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的。

苏小小墓,地面上为一座亭,名“慕才亭”,在孤山旁的西泠桥头,紧贴西泠桥。
苏小小何许人?生于何年死于何年已无法考证,相传她是六朝(指三国至隋朝这段时间南方的6个朝代,公元222年-589年)时南齐钱塘(今杭州)的著名歌妓。
一名歌妓,墓得以建在西湖边上。此墓尽管历经劫难,但至今仍保存,那肯定是非同一般的歌妓了。
苏小小,南齐名妓,有美貌,更有才,“貌绝青楼,才空士类”,《乐府诗集》收有她一首小诗:“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是,红颜薄命,一说年十九咯血而死,一说仅活了20岁。据说,苏小小死后,受她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根据苏小小“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的遗愿。为她在西泠桥旁建了座墓。清乾隆时,在墓上筑亭一座。
唐代大诗人李贺写有一首诗,题为《苏小小墓》;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写有《苏小小歌》;曾在杭州任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将苏小小入诗:“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金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写有《题苏小小像》;明代文学家徐渭写有《苏小小墓》;清康熙年间,一个叫“古吴墨浪子”的文人,写了一部小说叙述苏小小从出生到19岁香消玉损的一生。
小小的慕才亭,上刻着整整12幅对联,它们都出自名家之手啊!
苏小小墓1964年12月被平毁。2004年,苏小小墓亭(虽叫墓,其实只有亭)按原样修复。修复过程中,根据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的意见和设计草图,并按遗留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本来面目。苏小小墓亭上的12副柱联由12位著名书法家书写。

秋瑾墓在孤山北、西泠桥西侧,正好与苏小小墓成对角。
秋瑾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高1.7米,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收藏的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
秋瑾生于1875年,1907年就义,别名鉴湖女侠。她是民主革命志士、中国女权和女学倡导者、辛亥革命三杰之一。
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准备起义,因与绍兴起义相呼应的安庆起义失败,绍兴起义事泄,秋瑾在绍兴被捕,于7月15日就义于轩亭口。
秋瑾墓经十次迁葬。
始葬: 1907年7月15日,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 1907年10月,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
二迁: 1908年2月,根据秋瑾“埋骨西泠”遗愿,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
三迁: 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发",被迫迁葬回绍兴城外严家潭。
四迁: 1909年秋,远迁湖南湘潭昭山,与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
五迁: 1912年夏,迁葬湖南长沙岳麓山。
六迁: 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
七迁: 1964年,迁葬杭州西湖鸡笼山。
八迁: 1965年初,由杭州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改为圆丘墓秋瑾墓 ,墓表石刻冯玉祥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九迁: 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
十迁: 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墓顶设汉白玉雕像。(即今墓)

林逋墓,位于西湖孤山北麓放鹤亭南边。林逋,谥和靖先生,此墓又称林和靖墓。
林逋(967-1028年),北宋隐士。林逋墓在放鹤亭的侧后。放鹤亭原本不建在这里。放鹤亭是苏东坡好友彭城隐士张天骥(号云龙山人)所建的一座亭。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与云龙山人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苏轼后来写了《放鹤亭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放鹤亭、云龙山人因此而得名。时代久远,徐州的云龙山的放鹤亭,毁了建,建了毁,毁了再建。
西湖孤山的放鹤亭,是为纪念林逋而建的。林逋居西湖孤山,喜欢植梅养鹤,因而有“梅妻鹤子”之说。此放鹤亭内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一块,是根据清康熙南巡到杭州时亲手书写南北朝鲍照所作的《舞鹤赋》刻成的。

盖叫天墓在杨公堤的路边。杨公堤是公路、汽车道,紧贴车道有一座山门,上书“学到老”,拾级而上,穿过山门,就看到盖叫天的墓了。墓碑上书“艺人盖叫天墓”六字。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1888年生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表演艺术以武生戏为主,武戏文唱,自成盖派特色。1971年去世。
墓地山门上“学到老”三字的落款为“英杰先生嘱 宾虹癸巳年九十”。黄宾虹是现代著名山水画一代宗师,生于1865年,癸巳年是1953年,黄宾虹虚岁90。如果是专为墓地而写,那么盖叫天应该是在1953年最晚1954年为自己建了生圹。山门以石为柱,成四角亭,石柱上刻着对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这幅对联不知出自哪位名家,它将盖叫天的大名、艺名、名作巧妙地镶嵌在联句之中。《十字坡》《三岔口》京剧名,盖叫天的代表作。
山门的背面,上书“慕侠亭”三字,让人想到西泠桥畔苏小小的慕才亭,不知是否受其影响。两侧亦有一联:“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联句是陈毅副总理1956年评价盖叫天表演艺术的题词,1985年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
盖叫天的墓,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他自己选址建的生圹。巴金在《随想录》中谈到盖叫天的墓。巴金说,他1961年到西湖,为写稿在招待所住了三个星期,与一位同在招待所写作的朋友每天吃过晚饭一起散步,常常走到盖叫天老人的墓道才折回来。“马路上几乎没有人,光线十分柔和,我们走在绿树丛中,夜在我们四周撒下网来。我忘不了这样愉快的散步。盖老当时还活着,他经营自己的生圹好多年了。有一次时间早一点,我走进墓道登上台阶到了墓前,石凳上竟然坐着盖老本人,那么健康,那么英武,那么满意地看着刻着他大名的红字墓碑,看着坡下的景色,仿佛这里就是他的家,他同我谈话好像在自己家里待客人。我们一路走下去,亲切地握手告别。”巴金说,这是他与盖老最后一次交谈,后来听说盖老被迫害致死。“不用说他无法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坟墓里面,连墓道,连牌坊,连生圹,连石桌、石凳,全化做尘土了。”盖叫天墓在文革期间遭毁坏,是难免的,只是不知何时重建。

与前述名人墓相比,于谦墓离西湖稍远一点点,位于三台山,不过跟其他名人墓比起来,离西湖还是很近的,它与盖叫天墓的直线距离,不足千米。
于谦(1398-1457年),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名臣,曾任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职,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雄”。1449年,明朝皇帝朱祁镇(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境内)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或“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于谦拥立景帝,抗击瓦剌南侵,捍卫了京师。1457年,明英宗复位,于谦被害,归葬于三台山。英宗死后两年,新皇帝为于谦平反,诏复原官。23年后,另一位皇帝下诏在于谦墓旁建立祠宇,并题额“旌功”。
于谦墓于1966年被平毁,1982年重修。现在的于谦祠是1869年重建的。墓前所立"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碑一方,1982年由书法家沙孟海重书。墓道长100米,立有八尊石兽。墓前祭台,香炉都是明代遗物。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国庆日为10月1日,也是它的独立日尼日利亚是非洲古国之一。位于西非的东南部,尼日尔河中、下游。首都阿布贾。面积92.37万平方公里。人口8851 万。公元8世纪已建立博努尔帝国。14...
八十年代以前,定州人以小米、甘薯、玉米为主食。小米多蒸成“干饭”或熬粥;玉米面多蒸成饼子,有的还在玉米面内合些黄豆面、小米面;鲜甘薯煮熟吃或切片晒干碾成面后蒸饼子,或加榆皮面后压饸饹或擀面条。有的为节...
十条养花谚语,太实用了1、见干见湿,不干不浇,浇必浇透。所谓"不干不浇",即等盆土表层全部干了再浇水,目的是使两次浇水之间有个间隔时间,使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气供根部吸收,并不是要等到土壤完全干了才浇水。...
在清朝里,要识别一个官员的品阶和地位的话,主要可以通过三个东西,第一种是官服上面的补子,武官是走兽,文官是飞禽,比如文一品是仙鹤,武一品是麒麟。第二种是官帽上面的顶珠,这个文武官就一样了,一品是红宝石...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从周代开始至今已有约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在大地春回的最美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居室,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你知道吗,清明节除了祭扫先人,还包括踏青、放风筝...
王府井天主教堂,俗称东堂,又叫圣诺瑟教堂、八面槽教堂。位于王府井大街北端,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也是耶稣会士在北京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座教堂。天主教王府井教堂又称王府井天主堂,是北京四大天主...
“台湾”这两个字如何来的,据有关史籍资料记载,可谓众说纷纭。事实上,台湾除了有“台湾”的名称之,还有10多个以上的名字。比较具体的有以下几种:第一,早在殷商时代,把台湾称作“岱舆”、“员峤”,把澎湖列...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奉化布龙由敬神、请神、娱神,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其舞姿优美、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中...
花娘寨地处安徽省金寨县,是金寨十大山寨之一,位于关庙乡胭脂村西南角,有石头城门,石头城墙,寨王府遗址,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山寨。山寨里目前仍保存有当年的古建筑,残垣断壁。有南北两个石头城门,石砌城墙约五公...
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