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乡县王店镇四张村东李营组段东侧10米处屹立着两座墓碑,碑文上详细地记载着“明代农官”李尚忠的有关事迹和良好的“家教”。
这两座墓碑:一座是用水泥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高大古朴,碑的正面是中国作家协会原名誉副主席、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于1992年题写的“农官李尚忠纪念碑”,碑的其它三面详细记载着农官李尚忠的“丰功伟绩”和后辈人的建碑经过等;另一座是2010年该墓碑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由县相关部门用纯石头雕刻而成的,上面书写着“东李营李尚忠墓,清代县级墓葬,封土高1.5米,墓园7平方米,墓前立碑一通,大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中春立。碑高1.65米,宽0.58米,厚0.17米”等字样。
李尚忠墓碑,经过百年风刮日晒和当地村民的几经修葺,虽然有些陈旧,字迹有些模糊,但经过仔细辨认,仍能看到碑文正面的“始祖李尚忠、大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仲春所立”等字样,碑首文为“木本水源”,正文楷书“始祖农官李公讳尚忠、妣胡氏之墓”。两边的对联“始祖功德百姓爱戴,千秋业绩万事永存”等,无不彰显着“明代农官”李尚忠的爱民情怀和奉献精神!清代碑文背面详细记载着故人李尚忠的谱序。
李尚忠,字斤亭,被称作“中乡人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德行、有声望、有才能的人”,祖籍现在的王店镇马沟村。在其四岁的时候,由于家住与马沟村不到两公里的东李营村的舅舅李廷章膝下无子,遂承继给李廷章为子,并且,由“马”姓改为“李”姓,直到尚忠17岁时,廷章才老年得子,取名“尚质”,在廷章白发老年之际,将产之居左者(今东李营)分与尚忠,将产之具右者(今西李营,在东李营西,相距不到1公里)分与尚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第一学历并不高的廷章深谐家庭教育的重要。他经常叮嘱尚忠说:“汝当推爱子之心爱弟!”又嘱托尚质说:“汝当竭敬父之诚敬兄!”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其父亲在经常劝诫儿子们如何为人处世、勤俭持家的同时,还经常带着儿子们干,直到年老色衰,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孩子们想不成功都难。弟兄两人恪遵严训,勤勤恳恳,克勤克俭。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不到几十年,就积攒“粮过千余。”
万历二十一(1593)年,这里突发洪水。据志书记载,当时“大水横行四境”、“正值内乡灾荒连年”,天灾人祸俱来,盗贼娼獗、奸宄横行,老百姓贫困交加,挣扎在死亡线上。尚忠看到这种情况,就捐栗三百石赈济灾民。这一义举被口口相传到朝廷之后,感动朝野,明神宗朱翊钧计划对其提拔重用,然而,由于尚忠坚称自己无文化无知识就适合在农村生活才作罢,遂安排“藩司(明代对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的口语化称呼)扎授其‘农官(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在其捐助乡邻的过程中,还引起过不小的误会呢?
原来,尚忠在赈灾放粮、订立契约之时,“码”加得非常离谱,要求来年偿还的数额明显高于预期,人们暗中纷纷指责他借机“狮子大开口”“横征暴敛”,然而,鉴于亟需度命,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任其宰割。然而,等到丰收还租的时候,尚忠把契约的字据抽取出来交还租户,仍然按照借粮时的实际数额要租,并没有加一斤一两、一分一厘,人们这才明白尚忠特意抬高租金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牢固树立起勤恳种地,勤俭节约习惯”的苦衷,才幡然醒悟,纷纷跪拜在地谢恩。
佛家说:功不唐捐。意思是你的心思、功夫、经营,都不会被白费;世事就是这么难料,但付出和收获是对等的,只是我们不知道最终会以什么形式得以回报。尚忠的义举居然换来了本村及临近村民的性命,这也是始料未及的。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打内乡,毁灭了县衙之后,一路攻城拔寨,行军到了东李营,也准备顺路血洗这里,然而,听闻了尚忠的义举,顿时,大为感动,就“退避三舍”,当地的老百姓纷纷煮粥蒸馍、杀猪宰羊前来慰劳义军,这里才幸免一劫。
自古及今,但凡人一出名,紧接着啥都好了,昨天,还是名不见经传,一朝成名,身价倍增。对于尚忠也概莫能外。在尚忠去世之后,其祖籍马沟村的后人,坚决要求将其埋藏在马沟村,东李营村的乡邻当然也渴盼其藏在这里。当时的习俗是:配偶之一尚未过世,就将先行离去的暂且不予埋藏,屯在那里,等到其配偶去世后再予以合葬。在争抢尚忠埋葬地的当儿,东李营人用了一个小小的伎俩:族人把先行去世的尚忠妻胡氏棺材前尾书写有去世者名字的“提柩”和尚忠的做了调换,等到马沟人趁东李营人不备,终于抢了回去,喜不自禁地下葬之后,才发现“上当受骗”后悔不迭,就一纸诉状投诸县署断案,县官也是一头雾水、莫衷一是,就和了“稀泥”:“马李同宗,马李不分,本来马李一家亲嘛,还分什么彼此呢!”抢棺风波才算消停。
先贤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的鲜明体现,具有见贤思齐、崇德报恩、孝悌仁义、诚信友爱等优点,李尚忠等东李营先贤文化的代代传承,使这里历朝历代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家风纯正、村民富庶、人才辈出。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
鱼的价格有高有低,并且鱼也遵从物依稀为贵的市场,越是难以捕捞到的鱼,越是名贵,很多人对于名贵的鱼都非常地向往,或是吃,或是把它们当作宠物养,知道能满足自己地需求就很满足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名贵地...
图瓦卢传统用餐方式乃保留原始的手抓法,不使用刀餐汤匙等餐具,客人席地而坐,地上铺满林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席子。食物放置于长桌上,取食方式类似西方的buffet,由客人自行取用。土国传统男尊女卑,并重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