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逊祖籍汝南(今河南许昌),其父许肃于东汉末年率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吴赤乌二年(239)许逊出生于南昌县益塘坡(今麻丘乡)。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
许逊(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相传著有《灵剑子》等道教经典。据道书记载,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
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 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
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直至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二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
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
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太熙元年(290),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
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许旌阳先生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时运不通,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进一步想,
有此而少彼,补东而缺西,时刻忧愁;
退一步想,
良田万顷,一日止食米一升,
大厦千间,一夜止眠地八尺。
一升八尺,受用不久,多何用乎?
计较为自身,死后何曾到手中?
计较为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家财数百万,阴功无丝忽,
积下与儿孙,未必能保守,
转世变畜生,儿孙替不得。
《转轮歌》曰:“畜生本是人来变,人畜轮回古到今。不见披毛并戴角,劝君休使畜生心。”
百年世事有天罗,休把心机太用过,
富了又贫贫又富,江河成路路成河。
良心自有良心报,奸狡还须奸狡磨。
莫道苍天无报应,十年前后看如何?
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 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 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 其中五人为许逊的家族或姻亲。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豫章各地多有许逊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 神奇故事。
道教传说,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合家飞升,鸡犬悉去”。 西山道士乃以许逊故宅建游帷观为祭祀所。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每当许逊升遐 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 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
①宋代,许逊极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遣内使程奇请道 士在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后又仿西京崇福宫规制,在 洪州西山改建玉隆万寿宫。
建筑宏伟壮观,为宋代著名道观。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
②宋代民间对许逊的信仰已很盛行。“每岁夏季, 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 除旱蝗。”
③据传每年仲秋“净月”,前往西山玉隆万寿宫朝拜者,扶老携幼,肩舆乘 骑,肩摩于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刘玉都假托许逊神灵降授,并尊为净明道祖师。
许逊事迹正史无传,道书所载,也多不一。如关于许逊得道,至少有三种说法:
1、许逊得道于吴猛。
《云笈七》卷一百六《许逊真人传》称:“(吴)猛升仙去 时,语其子云:‘吾去后,东南方有人,姓许名逊,应来吊汝,汝当看重之,可以真符 授也。’至时,逊果来吊,其子以父命将真符传逊,奉修真感有愈于猛。”
2、许逊 得道于兰公。
据《十二真君传》载:兰公系孔子故乡兖州曲阜县人,因“精专孝行”, 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并预示晋代有真仙许逊,当传此“孝道 之宗”,为“众仙之长”。果然,兰公死后,其孝道秘法、宝经金丹、铜符铁券,为许逊所得。
3、吴猛、许逊皆得道于谌母。
吴猛、许逊皆得道于谌母。《墉城集仙录》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 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关于许逊的籍贯,《云笈七?》说是南昌人。《十二真君传》记许逊籍贯为汝南,《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谓许逊“望本高阳”。汝南许氏是汉代主持“元旦评”的名流,高阳 许氏是魏晋北朝的名门。这或许是为了神化许逊而有意的攀附。
古江西庙一般供奉许逊。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