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蟾,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先遇正阳子点化,辞官寻道,后遇吕纯阳,授以丹道,从此,刘海以钟离权、吕洞宾为师,追随他们遁迹于西安市户县终南山下石井镇阿姑泉欢乐谷,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曲抱村玉蟾台有唐朝所建刘海庙和老子瓜牛台遗址,大重阳万寿宫内有刘海蟾诗古碑一通——《十方重阳万寿宫记》。
关于刘海的传说,各地都有,刘海总是被看作仁慈之神。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考证,刘海戏金蟾,人物原型出自后梁燕山。后梁燕山有位姓刘名玄英的读书人,原名操,号海蟾,字宗成。此人好谈性命,崇拜黄老之学。传说刘海蟾两次遇到神仙,第一次遇到“正阳祖师”,第二次遇到“吕祖”。据《神仙通鉴》记载:“初遇正阳祖师,授以金液还丹之旨,遂弃官学道。后遇吕祖,乃改名玄英号海蟾子。复授以金丹之要,遁迹终南,修真成道。”有人说他是道教北宋第四祖。元代至元年间被封为“明悟弘道真君”。武宗时加封为“纯佑帝君”。有古籍说他是后梁广陵(今河南息县)人,也有说他是后梁陕西人。据说,有一天一位自称“真阳子”的道人前来拜访,和他大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海蟾终于大彻大悟,弃官学道,遁迹终南山下。丹成后登录仙班,化鹤而去。道教南宗把他奉为祖师。正阳道人就是钟离祖师。吕祖指的是吕洞宾。吕洞宾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号“纯阳子”。后遇“正阳子”钟离权祖师,钟离权赠与他丹诀,并把他带到终南山修道。吕洞宾应该是刘海蟾的师兄弟。刘海戏金蟾亦称刘海戏金钱或刘海洒钱。后人把刘海蟾这个名字一分为二:刘海、金蟾。又把这两个名字敷衍为“刘海戏金蟾”。
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明朝学士解缙有关对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杀画中刘海。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烟,闷死阵里将军。
常德民间以“刘海戏金蟾”为题材的雕刻众多,其中有一件竹雕笔筒颇具特色。该笔筒高14.5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9.1厘米,略呈扁园形。笔筒一面以留青浮雕技法刻肩披布衣,袒胸露乳,笑容满面的赤足仙人刘海,正挥动一根穿着铜钱的绳子,俯身戏逗一蹒跚爬行的三足金蟾。刀工简练,布局有致,十分生动传神。笔筒另一面刻一古代官吏奉禄的“禄”字。其下刻阴文行书四行:“不为利禄,清以奉公。”款署“己已年,玉亭”,下有单框方印“赵”。此笔筒应作于清同治八年(1869)。
关于刘海戏金蟾,除爱情故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列仙全传》卷七略云: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事刘守光为相。一日忽有道人来谒,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塔)之状。海蟾惊异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迹于终南山下,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为鹤,飞冲天。清初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亦云:“海蟾姓刘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异人坐道旁,延人谈修真之术。二人默然,但索金钱一文,鸡卵十枚,掷于案,以鸡卵累金钱上,嚞旁视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营此卵?’嚞遂悟纳印,入终南山学道而仙。”两处记载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含义一致。
身居官场,如履忧患之地,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间,著名雕刻家吴之璠曾雕有“刘海戏金蟾”笔筒,其上题七绝一首:“谁是忘忧自在天,戏蟾拥慧对流泉,科头散发挥无事,终日逍遥不计年。”他欣赏刘海的“逃避”态度。该笔筒的作者则相反。他认为官还是要人做的,应奉行的准则是“不为利禄,清以奉公”。这也是跳出“忧患之地”的最好办法。他的观点对后人是有很大启迪作用的。此笔筒发现于湖南常德。它的出现,可能与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有关。
刘海蟾祖师的圣诞为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十。元世祖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