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泉州最著名的宗教石刻造像

忠贞罘渝2023-06-03

泉州最著名的宗教石刻造像

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之称。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现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拥有众多的信众和数目可观的寺观教堂,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民间信仰宫庙。

老君造像

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以岩刻巨型老君造像而得名。

此地地处清源山,风景优美,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的称号,山中名胜古迹很多。宋代时,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是道教庙观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那些道教的建筑都已塌毁废弃,只存有一尊露天的老君造像。

老君名李耳,字老聃,是道教始祖,被尊称为“老子”。石像依岩雕琢,就势造型,高5.1米,宽7.3米,厚7.2米,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笑容可掬。整个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据史书记载,老君岩早在西晋时期就有道教寺观出现,到北宋年间,在罗山脚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脚下建造了真君殿,两山之间有元元洞,建筑规模都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于此时。以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寺观因年久失修而坍圮,今已无存,而老君造像仍保留完好,成为我国古代古雕艺术中的瑰宝。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头、额、眼、髭、须等细雕刻独具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民间俗语“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但是真要摸到它的鼻子却也不容易呀。中外艺术家把它视为东方石雕艺术珍品,莫怪四方游客慕名而来。该造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保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很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现在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法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题言:“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摩尼教造像

位于泉州晋江罗山苏内华表山麓的一座元至正五年(1339年)改建的单檐歇山顶石构建筑的正厅后壁,以天然崖壁为后墙的墙中部,有尊浮雕坐莲波斯摩尼佛像,系依花岗岩崖壁(厅后壁)中部浮雕而成。即先在正厅后壁中央雕琢一圆形浅龛,尔后在龛内浮雕一尊盘坐于莲花坛上的摩尼佛像,容貌慈祥,面部圆润,眉脊隆起,双耳垂肩,散发披肩,鬓垂及胸,双手平置于盘腿上,掌心向上。面、身、手三部分巧用俏色雕法,即利用岩石的不同自然色泽构图(面稍青,身呈灰白,手呈淡红),形色自如,出神人化。像高152、宽83厘米,背袱光轮,毫光四射,俗称“摩尼光佛”。这是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明教石雕偶像,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好的石雕摩尼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诞生于波斯,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9世纪传入古代的泉州。

摩尼光佛造像雕刻于1339年(元代至元五年),于草庵岩壁上,造像巧妙地利用了岩石不同的天然色调进行雕饰。是对世界史和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和深远影响的摩尼教与中国崇奉传统,以及古泉州石刻艺术相融合的珍贵历史性见证。

草庵位于泉州湾西岸的山区,始建于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庵初为草构,故名“草庵”,1339年,改为石室。摩尼光佛造像壁龛外有两方记事崖刻,记录着造像雕刻和草庵摩尼教寺的历史沿革、年代。摩尼光佛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珍贵见证,体现出10-14世纪古泉州(刺桐)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社会特质。

1987年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以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会标,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也以此作为会徽。

1991年2月中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抵草庵摩尼教遗址考察,当专家们看到寺内这尊 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摩尼光佛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迪安博士激动地向中外记者、学者郑重宣布: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最大发现,最大成就。

“三世佛”石雕造像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宵岩景区内。1985年10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世佛”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宵岩“三世佛”为摩崖浮雕,作长方形石龛,高3米、宽6.5米。“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样。整座造像布局匀称,雕工精湛,造形优美。

“三世佛”造像左侧的元代造像记事石刻碑文中记载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老派367年)十月丙午日,岩僧志聪题刻于摩崖记文云:“透碧宵北山第一胜概。至元壬辰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劂后,岁远时艰,弗克茸治。至正丁未二十七月年(公元1367年)秋,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三世纪”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这特色。

1997年11月,在泉州市召开的“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石刻造像学术研讨”上,与会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中央民族大学、龙门石窟研究所及泉州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关于泉州市清源山藏传佛教三世佛的文物景鉴定书”上一致认为:“清源山碧霄岩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对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唐吾特。党项)在元代活动有重要学术价值。可以作为一级物,建议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婆罗门教造像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厅中展出一尊1934年出土于泉州南校场的婆罗门教(亦称“印度教”)石雕像——毗湿奴像(印度教崇奉的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之一,呈伫立姿,头戴高帽,双目下垂,鼻梁高耸,双耳垂肩,有四只手,各持法器,其中一手作无畏状,上身袒裸,下体似着罗衣(紧身),直立于一半月形的莲座上。通高115厘米。

岩壁雕释迦瑞像

位于泉州清源山左峰半山腰,依岩壁雕凿释迦瑞像一尊,高4米,宽1.5米。像呈立姿,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作无畏手印,其造型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而别具一格。旁刻雕造时间,可知是北宋元祏二年(1087年)的作品,也是福建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佳作。

刺桐十字架

泉州古城墙及其附近地段,不断出土雕有天使、十字架图案的古基督教墓碑、墓盖等文物,大多用辉绿岩和白色花岗岩雕成,图案特殊,在当时引起了文史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在泉州发现的古基督教墓石大部分来源于刺桐城墙,而且这些墓构件上大都刻有十字架,极富特色,被人们称为“刺桐十字架”。

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坐落在清源山东南侧,泉州市东门外2公里的伊斯兰教圣墓,因位于灵山脚下,也叫灵山圣墓。墓内安葬着穆罕默德两位弟子的遗体,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据史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我国传教,一贤在广州,二贤在扬州,三贤、四贤在泉州,后峡谷人卒葬于灵山,故亦称三贤、四贤墓。墓室呈方形,并排安放着两座石棺,墓顶盖以花岗石,呈圆拱形,雕刻简朴无华。墓地正中建有石亭,以保护圣墓免遭风雨侵蚀。石亭西、北、东三面依山筑成马蹄形环抱回廊,廊内有石碑数块,正中一块为阿拉伯文,记述三贤、四贤事略及泉州穆斯林信徒活动概略,立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其他几块都是汉文,记载历次重修圣墓的事迹。回廊右侧有一块“郑和行香碑”,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此行香祷告而立的记事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圣墓周围,林木葱郁,松柏苍翠,附近安葬着许多石棺,这是古代中外伊斯兰教待墓葬之地。历年前来祭扫膜拜者不绝。墓前右方有一巨石兀立,风吹之则晃动,人称“风动石”,石上刻有“碧玉毬”、“天然机妙”等字样,“玉球风动”成为泉州胜景之一。

灵山峰峦起伏,景色秀丽,灵山圣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中外旅游者瞩目的宗教游览胜地。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