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民国政府铁道部着手修筑成渝铁路,因运输建设器材的需要,在重庆城朝天门上游13.5公里的川江北岸,原米坊码头的基础上,规划建筑成渝铁路工程局九龙铺码头。1937年3月15日,由华西兴业建筑公司开工承建,第二年4月27日建成斜坡式码头一座,正式交付使用。
九龙铺(即现在的九龙坡港)码头的装卸设施,当时在重庆是最先进的,安装了1台起重量为40吨的进口蒸汽浮吊,设有一座人力绞车的木架缆车,成为重庆第一座半机械化码头,人们称之为“洋码头”。码头上这座完全用于货物起卸的人力木架缆车,简陋而原始,与后来溶入我们生活的望龙门、临江门、朝天门等电动客运缆车完全不同,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庆第一座缆车。
九龙铺码头建成后,只起卸过少量的成渝铁路桥梁和小机车头器材,便遇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封锁长江航线,铁路材料无法入川。时值1938年国民政府迁渝,军政部兵工署的9700多吨兵工器材从这里转运,没能为成渝铁路出力的九龙铺码头,为抗日作了贡献,当然,这座人力木架缆车功不可没。
1950年,中共中央西南局重新开工建设成渝铁路,对九龙铺码头进行机械化配套改建,港区铺设了连接火车站的铁轨、增安了一台轨道式吊车,并改人力木架缆车为蒸汽动力绞车牵引的钢质缆车。九龙铺码头成为重庆笫一座水路与铁路联运的机械化码头,完成了成渝铁路31万吨材料和设备的起卸,这座由人力木架缆车改造的钢质缆车,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重庆渝中、江北、南岸三地没有一座大桥相连,坐小木船过江是市民惟一的选择,并且危机四伏。抗战期间重庆一下子拥入大量外来人口,往来三地需渡江的人数陡增,1938年元旦,由政府组建的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陆续开设了4条渡江轮船航线。
隔河渡水的问题解决了,但重庆是山城,到处爬坡上坎,从轮渡码头到城内的大街往往要攀爬几百步石梯,外地人更是难以适应这种环境。为改变从码头入城爬坡难的状况,1944年5月,国民政府经济部、重庆市政府和中国桥梁公司共同发起,向交通银行、金城银行和重庆轮渡公司等企业募集资本金4500万(法币),成立了重庆缆车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开建重庆第一座山地客运交通设施——望龙门缆车。
望龙门缆车道全长178米,垂直高度46.07米,总投资2350万元,1944年7月开建,次年5月16日正式运行,每节车厢载客50人,日客流量7000多人。从开始运行至1946年底,盈利180多万元。因此重庆缆车特种股份有限公司股本金增资为6000万元,拟在其他轮渡头再建客运缆车,后因众所周知的时局变化而搁浅。
当时的望龙门缆车票为铜铸金属票,很像铜小钱,上车后由乘务员收回。但是上下行车票形状不一样,上行票圆形,下行票方形,估计乘坐价格也不一样,上行要贵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望龙门缆车票价下行1分,上行2分,多1分钱,八十年代,下行2分,上行3分,仍多1分。
修建望龙门缆车这项民生工程,当局非常重视,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亲自兼任缆车公司董事长,如果按行政级别来说,缆车公司应该算部级公司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缆车公司聘请了我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先驱茅以升为总经理,另聘一个名叫梅旸春的人为副总工程师兼工务处处长。梅旸春不被很多人熟悉,但说出他的经历,不得不肃然起敬。他是江西南昌人,清华大学毕业后,公派赴美深造,获硕士学位,1925年在美国的桥梁公司工作,1928年回国任教。1934年茅以升聘他担任钱塘江大桥设计工作。1953年、1958年,参加了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分别任副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1962年5月12日病世于南京长江大桥一线建设工地。
茅以升、梅旸春两位桥梁专家没有小看这项民生工程,而是认真研究方案,合作设计、建造这座缆车。缆车道从江边轮渡趸船后30米处开建,先是钢筋混凝土的停车平台,再沿码头上岸的石梯坡向上浇筑钢筋混凝土旱桥,高度以轮渡不能开航时的水位线为准。停车平台上和桥面铺设钢轨,两节载客车厢安装在钢轨上,用同一根钢缆的两头拴系着,缠绕在坡顶机房的电动钢盘上,一边卷一边放,车厢便一节上行一节下行。两位专家为节省资金,缆车轨道上下两端设计为单线,中间因为要会车,有一小段设计为“鱼腹式”的双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缆车车厢没有门,门框上有一根铁链子,运行时,由工作人员横挂在另一边门框上拦着,车厢窗户也没装玻璃,当两车在鱼腹处相会,两边车厢里的乘客会互相打望,小青年则朝对面车上的女孩吹口哨、做怪相,回想这种情景,感慨“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
望龙门缆车这种山地客运设施,无意间也成了中国第一座客运缆车。随着长江大桥通车,多条公交线路的开通,以及过江索道的架设,坐轮渡乘缆车入城的市民越来越少。1993年,修筑渝中区长滨路时又拆除了望龙门缆车站,缆车最终停运,2010年成为了市级保护文物。
川江枯水汛期水位落差大,码头没有装卸设施的年月,“肩扛背驮,扁担绳索”是货物装卸的全部写照。抗战期间,朝天门码头有个叫张金山的装卸脚夫,有一次连续挑了七天七夜的货,第八天早晨蹲在船舷边解便时,因头晕掉入江中,被人救起才没淹死。谁知后来他又连续挑货,疲劳过度再次栽下去,这次没掉进江里,重重地摔在船底舱的铁板上,当场断了气。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双革”运动,川江码头装卸设备土洋结合,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作业,货运缆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迅速成为川江码头上普及的起卸设施。这个时期,重庆港码头建成土洋缆车12座,涪陵港有人力、畜力、电动缆车共11座,万州港为电动缆车7座。1985年底,重庆港的缆车道达87条,涪陵港35条,万州港12条,而重庆港九龙坡码头的货运缆车单车荷载已达150吨。
1958年8月,时值川粮大量出川,万州柑子园码头工人用牛皮和木板建造了两条“滑道”,把岸上仓库的粮食运送到江边,提高工效近10倍。工人尝到技术革新的甜头,又在另外的码头建了两条“滑道”。川江水位的涨落变化很大,几乎每天都不一样,码头工人还制作了一批相同规格的竹木活动滑板,哪个码头装粮,活动滑板就搭在那里,连通岸边的滑道和驳船,把粮食直接输送到船仓。但这种滑道只能下,不能上,并且只适合特定货物的运送,码头工人的劳动强度仍不能减轻。于是,万州柑子园码头在1960年建起了一座电动货运缆车,上下双车运行,日运送货物150吨左右。1979年,万州牌楼码头建成了一座车道长306米的货运缆车,从可查的资料上看,这是川江码头上最长的缆车道。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