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闽南民间艺术(10)

博涛酱2024-05-19

瓷塑

闽南瓷器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很多学者指出,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实际是“陶瓷之路”。

闽南的瓷器最著名的是德化瓷。其“象牙白”瓷,被称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瓷塑,则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美誉。

传统的瓷塑作品多取材于宗教的神话。德化的纯白瓷观音,大者高一、二米,犹如真人玉立,气韵超凡,小者仅五公分,清逸隽秀。无论大小,都是体态丰盈,脸容慈祥,既保持神化的色彩,又蕴含着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当称德化资塑,也是闽南瓷塑的代表作。

竹艺

闽南和台湾都盛产竹子,品种又多,竹艺就成为闽南民间工艺的一大特色。

有人戏称,古人说“无竹令人俗”,而闽南人则是“无竹不成俗”,竹与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年,孩子生下来就睡竹编的摇篮床,稍长则会入婴儿专用的竹椅,俗称“椅轿”。它四周围着摔不着,前边还有几个串着的竹圈圈让孩子玩。再大一点,学走路了还有竹制的“站轿”。也是四面围住,让孩子可以扶住站着,在里边走几走。各种竹凳、竹椅、竹躺椅、竹床、竹席、竹笠、竹帘等等,花样繁多,无不取之于竹,巧手加工而成。

竹子在闽南人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促成了闽南竹艺的发展和提高。各种竹编、竹雕在闽台广泛流行。最典型的是竹笠,过去闽台各地,随处可见,农村更是人手一笠。各地的样式又有所不同,花样繁多,风格各异,充分表现了闽南竹艺的多彩多姿。

竹笠的样式有尖头、有圆头、有宽边、有窄边、有上油、有彩绘、更多的只展示天然本色。竹笠分笠面、盖笠二部分,笠面用竹篾编就,盖笠则用“箨”,是用笋的细壳,经过清洗, 洒、压平种种处理。但晚近也有的不用箨,而把油纸或绵纸衬到笠面里,再涮上一层又一层的桐油。

最具特色的是崇武的惠安女黄笠仔和东山姑娘的戽斗笠。惠安女的黄笠仔是宽边尖顶,直径不过三四十厘米,中间那园锥尖顶底部,更只有十来厘米。因为这斗笠是要配花巾的,先用花巾裹头,再戴上斗笠,遮围得严严实实,但因这笠小帽沿平,还是可以一睹芳容的。这种斗笠用细细的竹篾皮编成,显得相当结实,漆上了象黄桅子那样的金黄金黄的桐油,鲜艳夺目。笠子的四边系结着四条彩色的织带,镶着彩色的扭扣,紧紧地扣在下巴上。黄笠仔配上花头巾、露出肚脐的青布短衫和肥大的黑裤子,就是美丽的惠安女标准的形象。

东山岛姑娘的戽斗笠则象一只圆锥形的大漏斗,也像一把脱柄的戽斗。因此得名。东山姑娘则称其为“俺笠仔”,亲昵得很。

戽斗笠比一般斗笠深,戴上就遮去了大半的脸。若是大号戽斗笠,笠沿擦肩,几乎把整个头珍藏起来,比惠安女还羞涩。

斗笠从商店买回来后,还只是半成品,还要经过姑娘们精心加工。先抽缩笠沿的篾条,使笠沿内收,斗笠变深,再用桐油把表面油得澄亮澄亮,最后用颜色鲜艳的彩丝,在笠沿和笠尖顶扎出别致的花纹图案。由于完全是各自手工创作,使笠顶的花纹图案千变万化,多彩多姿。

更妙的是,有的姑娘把随身带的小手镜塞在笠底下,犹如汽车上的反光镜。当腼腆的姑娘的姑娘想悄悄瞟一下背后的人儿,又不好意思回头时,只要微微一低头就成了。

台湾的竹编重镇在台南县的关庙乡,所生产的竹笠又与众不同,完全以竹皮削成宽约2厘米的细条,一圈圈编结而成。这种竹笠由于风格的独特,大多已被转作为灯罩、壁饰之用。

还有一种细竹编,那是完全独立于实用之处的纯粹艺术品。其作品除了模似原物缩小比例至数公分的摇篮、鸡笼、竹筛等之外,还有的更巧妙地运用竹制成鱼、虾、螃蟹,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精巧,令人拍案叫绝。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