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位于即墨东陲的黄海之滨,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山─崂山诸山中的最秀者,素有“崂山魂”之誉。因山之东峰有石似鹤而得名,也有传说,从前这里有群鹤栖息,因而当地士民以鹤名山。
鹤山分东、西、南3峰,面积约2平方公里,西峰最高,海拔223米。它背靠崂峰,面临碧海,风清气爽,泉甘石奇,曲径回环,迤逦多姿。古往今来,达官显贵、文士墨客每每涉足于此,或题诗刻石以示永念,或栖隐山林潜心修道,更令鹤山增色添彩。明代国子监祭酒周如砥撰写的《鹤山正殿碑记》中盛赞道:“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最秀奇者,尤首推鹤山焉。”古人因而有“游崂山不游鹤山乃为憾”之叹。
聚仙门位于东峰山腰,门向东,两壁夹立,一径曲通,北有矗立的巨岩,南有层叠的高崖,巨石罗布,巍然屹立,两相对峙,恰成天然门户,扼登峰之通衢。相传著名道人李灵仙同道友初到此山时,尚无山门,便用手推开巨岩,才成其门,命名为“聚仙门”。巨岩上有酷似手掌的印痕,更使游客产生丰富联想。巨岩上镌刻的“聚仙门”3字,系明代道士清虚子之手迹。聚仙门远吞海色,近揽群峦,曲折而进,如入洞天。
遇真宫坐落在东峰山腰、滚龙洞下方。
鹤山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传播地,遇真宫(原为遇真庵)由道教大师李灵仙创建于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元至正年间、明永乐年间和正统年间屡经修葺。宫东侧的摩崖上横镌着“鹤山遇真庵”5个大字,乃长春真人邱处机亲书,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清晰完整,不减风姿。
1998 年重修遇真宫,使之旧貌重换新颜。自下而上分别是山门、道教文化陈列室、三真殿(原为真武殿)、老君殿、玉皇殿等。山门为牌楼式建筑,庄重古朴,上书“鹤山遇真宫”5个镏金大字。道教文化陈列室是展览道教文化及文物的场所。三真殿祀邱处机、李灵仙、徐复阳3位真人塑像。
邱真人,为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多次来鹤山讲道传玄;李真人,长期隐居鹤山,潜心修炼,悟道成真;徐真人,师拜李灵仙,在鹤山学道多年,苦炼功成,创全真教“鹤山派”。老君殿祀太上老君,乃道教至尊之神。塑有太上老君神像,两旁侍金童玉女,两侧塑有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仙神像。玉皇殿祀玉皇大帝,其神像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七星玉笏,端坐龙椅。左右立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两侧是左天蓬、右天蓬、华光元帅、玄坛元帅四大天王。三殿内雕塑布局得体,栩栩如生,各有特点,无一雷同。
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古色古香,黑瓦圆柱,雕梁画栋,精美华丽,风格独特。遇真宫四周峰峦环映,饶有洞天之胜,仄而不逼,幽而不邃,别创一格。殿院内花香四溢,钟罄时鸣,香火缭绕,来此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九月九山会日,观光的游人和赶山经商者纷至沓来,文化搭台,商贸唱戏,使古老的鹤山生机勃发,热闹非凡。
仙人路 仙人路在遇真宫西,峭崖高10余丈,其半有径仅可容足,弯弯曲曲,如蔓似藤,人走其上,可体验径之幽深,山之神韵。清道人王悟禅有诗:“岩腰仄路挂偏峰,苔发千年藓不封。尘世那知玄量大,至今游客觅仙踪。”
梧桐金井 在遇真宫西侧,有一水质清冽的深井,井口附近曾生罕见的野梧桐,树冠笼罩井上,人以为奇,故称“梧桐金井”。井水清冽甘美,为山中道人秘享,只有名士闻人至此,方汲而待客。现游人可探勺取之仔细品味。民国时期即墨著名诗人周至元诗咏梧桐金井:“千寻古井覆桐荫,甘溜铮琮似滴琴。一酌顿教清彻骨,超凡何用入山深。”
招鹤回鸣 在三真殿前至水鸣天梯十几米平方范围内,面北而站,凝神击掌,就会听到空中传来阵阵仙鹤天籁般的鸣叫声。这种现象不受气候、季节、风向的变化而变化,被称为世界之迷。
水鸣天梯 从三真殿到老君殿的台阶谓之“水鸣天梯”。此处共有47 级台阶,游客拾级而上,便会听到叮咚悦耳的流水声,令人百思莫解,倍觉神奇。
鹤山晓钟 遇真宫东北方向,建有青铜制鹤山晓钟,钟体四面刻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并饰有松鹤、流云花纹。钟声清脆洪亮,远播四方。民间相传,敲钟可减烦除恼,清心涤虑。钟声长鸣以示神灵永存,保佑四方,消灾降福,吉庆瑞祥。游者争相敲钟、闻钟,“鹤山晓钟”遂成佳景。
升仙台 在遇真宫东上方,有一巨石高危突兀,凌空而起,东侧有百余米深涧。顶部呈圆柱状,可容纳20余人。北侧刻有“升仙台”,人登其上飘然欲仙,引首俯视,悚然心动。相传此台为李灵仙、徐复阳成仙升天之地。
摸钱涧又名“金钱涧”,在滚龙洞东下,为徐复阳遗迹。相传徐复阳原系盲人,入山求道,其师李灵仙为验其是否虔诚,掷7枚铜钱于夏有激流、冬有冰雪、岩石碴砑、荆棘丛生的深涧中,令其寻回。徐复阳历尽艰险地寻找,坚持3年,终于将7枚铜钱全部摸到。在艰苦的磨炼中,他也因而双目复明,遂隐居山中。王悟禅《咏摸钱涧》诗曰:“滚龙洞下涧东流,曾有仙真炼苦头。艳说摸钱留迹在,棘针多是上弯钩。”
栖鹤梳羽 在遇真宫东北上方,有一天然石崮高约10米,形貌酷似一只回首梳羽的仙鹤,其悠然沉静之状,甚合于道家主张的自然从容、宁静淡泊思想,因而颇为道家推崇,亦为历代游者称奇,鹤山亦以此石而彰名。
滚龙洞在鹤山东峰山巅。巨石偃仰,中虚成窦。窦扁而狭,高仅半米,人伏身石上,辗转匍匐始得入,因名“滚龙洞”。洞内石底光洁,清风徐徐,酷暑之际亦清凉宜人。西出一龛,可容10余人。人坐龛中,俯瞰山海景色,悠然出尘。
一线天 由滚龙洞穿窦北出,两石相夹,中仅可容纳一人。引颈仰望,但见一线天光,是为“一线天”。此处洞多幽深,曲回贯通,天然而成,故较它洞尤胜。洞南壁上周鲁题刻七绝一首:“数数频来似有情,青山与我久要盟。战袍脱却浑无事,一曲瑶琴乐太平。”
浴盆 在东峰北坡边缘处孤立的平台上,有一圆形小潭,直径约1.5米,深约半米,清水汪然,历久不涸,水碧苔青,晶莹可爱,堪为奇迹。传说古时月明之夜,天上仙女常在此盆沐浴,因而又得美名“玉女池”。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