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地处于黄河故道,名胜古迹较多。大兴寺塔是内黄现存古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古塔建筑,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城西南18公里亳城乡裴村西大兴寺遗址内,地处卫河之畔受其影响形成沙岗、陂地。四周万亩槐林,古塔在槐林的环抱下更显幽深宁静。
大兴寺塔因地属裴村,俗称裴村塔。该塔建在大兴寺遗址上,东南倚大沙岗,西傍鸬鹚坡(今称老塔坡),四周万亩森林环护,该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将近1400年的历史。经过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
此塔被收录于《内黄县志》,为内黄十二景之一,被称作古塔秋阴。
据文献记载大兴寺塔历经大小十余次水患,二十余次地震,长期遭受风雨侵蚀,但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它对我们研究古建筑的防震、抗洪功能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3年5月,被评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为唐高祖李渊受佛祖庇佑建业有成而兴建的寺院。唐末大兴寺被毁,北宗政和二年重修殿宇、古塔,明、清时期又有修葺。清末大兴寺因河水泛滥,房屋被毁,寺院迁至裴村村西。原址上只留一塔。大兴寺塔,砖雕精美,造型独特,颇具观赏和科研价值。
大兴寺塔为七级密檐式八角砖雕塔,坐北朝南,地面以上高1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砌筑,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8厘米。内外壁用白灰粘合剂勾缝。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第一、二层塔身较高,以上每层高度、宽度逐层递减,使塔的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一、三、五、七为单层塔檐雕面枋、斗拱;二、四、六双层塔檐错砌叠压雕施莲瓣。各层檐上部又砌反叠涩砖四层做象征性平座。
古塔下地宫位于第一层塔心室下,距地表810厘米深,坐北南向。地宫平面随塔身作八角形,每边长88厘米。甬道与第一层塔心室甬道垂直照应。甬道入口有一平砌的封门砖,距第一道封门砖70厘米处设有第二道干摆封门砖堵封。甬道高150厘米,宽49厘米,深160厘米。地宫通高355厘米,室壁高143厘米。顶与壁之间共施十六铺作。铺作之上,用十一层叠涩砖砌八角攒尖蛛网状藻井,高86.5厘米。
大兴寺塔平面呈八角形,具有宋塔的基本特点之一。塔身为实心体,第五层塔身拱券形假门与河南现存阁楼式和叠涩密檐式砖雕宋塔风格一致。塔心室和地宫是典型的仿木结构。塔壁较厚,增强了坚固性能,提高了抗震、抗洪能力。塔身通体为实心,加大了稳固性和坚固性,以避免洪水、地震对塔身造成通体裂缝的缺陷。
大兴寺第一层塔身高455厘米,因黄河、卫河多次泛滥泥沙淤积,全部湮埋于地表下,塔身南壁辟一半圆拱券门,门高245厘米,宽84厘米。门两侧施砖雕立柱。入口25厘米装木质地槛(已毁)。通过164厘米的甬道进入塔心室。塔心室通高412厘米,室壁高257厘米。第二层塔身高450厘米,塔身向上略有收敛。2米以下为条石砌筑(1956年补修)。南壁中间有1956年《重修碑记》刻石。长宽90厘米。檐部3层砖雕莲瓣,交叉叠涩外出78厘米,向上4层砖叠涩外出,每层外出8厘米,檐部共外出40厘米,高60厘米。第三层塔身高190厘米,檐部砖砌雕单斗拱56个,每个高24厘米,宽16厘米,檐部共外出40厘米,高60厘米。第四层塔身高185厘米,檐部与第二层类同;第五层塔身高180厘米,檐部与第一、第三层类同。南壁正中有一拱券门,高75厘米,宽90厘米第六层塔身高175厘米,檐部与二、四层类同。第七层塔身高170厘米,檐部构与一、三、五层类同。塔刹部分原貌遗失,清代修复时用砖垒成三层方柱,逐层缩小,顶部已向西倾斜。
大兴寺遗址经调查发现残存碑首龟跌座十余件,碑身字体模糊不清。唯清乾隆三十年《重修大兴寺佛殿古塔碑铭》比较完整。该碑记载了大兴寺的始建年代和修葺情况。碑身高264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第一层塔心室出土瓷灯1件,残石佛像数件。塔下地宫出土一件石函,函盖与函内文物早期被盗,留下许多不解之谜。
古塔檐部砖砌出斗拱、普柏枋与塔身的外出塔檐下所饰斗拱和莲瓣的交替使用,檐上用反叠涩砖层垒砌具与河南地区的唐代密檐式砖塔有相似之处。说明此塔是沿袭唐代遗风,可视之唐宋砖塔嬗递的特例,为研究河南宋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见证。
1956年,内黄县文化馆主持,用青条石修复地表上第一层塔身,并刻石《重修碑记》镶嵌在塔身中间。这种部分翻新式的修葺方式只是暂时稳固了古塔,背离了时代与建筑材料的协调,对于古塔整体形象及塔身结构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该塔近千年来因处在黄河故道,卫河之畔,多次经受洪水冲淹、雷电、冰雹和盐碱、潮湿等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据断面土层剖析,最基层地宫下夯土坚实,提高了地层承载力,有利于抵御地震、洪水的破坏。
塔体结构规划紧凑,转角处扣严密,增大了整体强度,遭受地震、洪水冲击时不致于倾倒或崩塌。塔下地宫起到承托高层建筑防震、抗洪基础设施的作用。檐上部施用反叠涩砖沿袭唐代遗风,可视之唐宋砖嬗递的特例。
古塔是地方的宝贵建筑财富。大兴寺塔至建成后,有文献记载历经大小十余次水患,二十余次地震,长期遭受风雨侵蚀,但至今挺拨秀美的塔身巍然屹立,保存基本完好,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它对我们研究古建筑的防震,建筑文化传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说塔上住着一位莽仙,每至春和景明,常用他那藏天纳地之功,把周边玩耍的孩子吞上吐下,嬉戏而乐。1924年直奉战争时期,莽仙化身老莽爷,在塔西官道上搭建施舍棚,以半篮子馍、半锅饭,接济了南来北往无数的官兵和百姓。周围老百姓为感念她的恩德,在古塔北侧建莽爷庙,让他独列神位,永享奉祀。这些故事听起来有点荒诞不经,但它为古塔久盛不衰找到了至善的注脚,成就了大兴寺塔殷殷人气和不朽的传奇。
人因塔聚,塔因人显。千百年来,县内外、省内外前来瞻塔、拜塔、祭塔者络绎不绝,莽爷庙香火鼎盛。每至农历正月初一、六月二十四,周边诸村万人空巷,偌大一个塔居林区到处是人的世界,人的海洋。人们在塔下或席地打坐,互道款曲,沟通无限;或徜徉人海随波逐流,阅世间百相。但一个古老而虔诚的仪式则是他(她)们每个人永远的坚持,那就是在人声鼎沸、熙来攘往中,拜一拜圣塔;在香火缭绕、摩肩接踵中,为老莽爷进一柱香。禳灾祈福,在充满物欲和浮躁的当下,祈求心灵的安顿和安然,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几多祝福,几多期许。
历史仍在进行,大兴寺塔仍守望在平沙旷野之上,伟岸如山,挺拔峥嵘。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