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古庙会繁多,较著名的有南殿、北殿古庙会,南殿位于忻州市庄磨镇,北殿位于忻州市杨胡村,米家寨水库附近,三月二十七开始。
南北两殿庙会,当属北殿知名。几百年来,不远千里来这里膜拜的有内蒙、陕西、太原的信徒。
北殿,称:岱岳殿。位于忻州市西部的杨胡乡,现在属于撤乡并镇后的奇村镇。有资料显示,忻州北殿始建于清代,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此为野史。据传,始建于大宋年间,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黄飞虎。后因藏经阁失火,大部分殿堂被烧毁。碑文显示,明代19年,人们捐款重修,到乾隆36年又重建正殿和卷棚。该殿古建筑群为东西走向,北傍云中山,南临云中河,西边是该殿奶奶庙,东边是老爷庙,中间是正殿,山上有文昌庙、罗汉庙、北极庙。每年的三月廿七由三村之一轮流(杨胡、石家庄、沙凹)起会。
南殿又称泰山庙,始建于明初,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黄飞虎。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有泰山庙会,这天是黄飞虎的生日。上有忻州人霍士廉书写的“东狱大帝”,这个南殿和奇村的北殿在同一直线上,古人的测量平行线的方法还是相当准确的。每年到了三月二十八,十里八乡的人来到这些祈求平安,风调雨顺。民国年间这里还是学堂,乡亲们送娃娃们来这些上学,学的是一些四书五经。解放后当老师的一部分,有不少出自这里。这里了庄磨镇每年一次的交流盛会。
保德县正月二十五古会,内容和其他地方的正月十五基本相同,有街头文艺活动、九曲黄河灯会、扭秧歌、唱大戏、点焰火、放河灯等,红火热闹,蔚为壮观。同时也是人际交流、物资交流、文化传播的盛会。从1998年开始,古会统称为“黄河文化节”,2010年荣获“中国县域节庆最具潜力奖”。
神池的端午节一直以一种特殊集市贸易的形式吸引着本地、邻县以及外省的客商来神池做生意,可以称得上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端午节时,县城主要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民俗饰物、风味小吃与儿童玩具等,叫卖声此起彼伏。数百家外地和本地的客商汇聚一堂,交易的货物包括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品、布料、玩具等,且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人们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聚集在沿街物品交易棚前,讨价还价,购销两旺。杂技、马戏、飞车、戏曲、歌舞、驯兽等表演节目深受人们喜爱,吸引了周边群众和广大市民,不时传来鼓掌喝彩声。此时,家家户户做凉糕、插艾草、请亲戚,邀朋友欢聚一堂,大街小巷到处欢声笑语,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年轻人围着烧烤炉大口嚼着香气四溢的羊肉串,大口喝着啤酒,小朋友们抢着坐海盗船、扎气球、打气枪、骑转马;老人们则扎堆聊天、看古戏,甚是热闹。整个神池县城节日气氛格外浓厚,呈现出一派祥和喜庆的景象。
原平市中阳乡史家岗村每年农历二月二,要过传统的龙灯古会。
每年一到正月二十五,村中会首就开始请龙,筹备古会。正日子的活动大致为:白天9点开始,打扮龙、耍龙游走村中各个庙宇,最后到石坡(据说是龙的老家)吹打上香,到中午12点再转回原来的地方。晚上7点开始舞龙,设有四组铁炮台,铁炮以北斗七星位置安放,每炮一次四响。炮响开始舞龙,每个龙拐处置有两个点燃的蜡烛,共有24支蜡烛,12人挠拐耍龙。
此外,还有绕黄河、舞火龙、唱大戏、炸麻叶、扭秧歌等活动。黄河用葵花秆插地而成,写有黄河所流经的各个省份。黄河有九曲,最里面的老杆(最高的一根)上面挂着灯笼,九曲围其面成。舞火龙,绕黄河就是人们举龙在这里面行走。每晚活动大约4小时,蜡烛要换4次。
由于受五台山的影响,五台的民间庙会有很明显的佛教色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赐福人间的大佛。也正因如此,在观音菩萨的圣诞日农历二月十九,好多村要举办庙会以示纪念。主要有:豆村镇大石庙会、耿镇河口村庙会、东治镇南街村庙会、东冶镇石村庙会、沟南乡沟南村庙会、石咀乡石咀村庙会、白家庄镇南窑庙会、茹村乡南茹村庙会、东雷乡宝村庙会、台城镇古城村庙会。
原平市东社镇北河底村,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过传统古会,届时有社火表演。
社火是戏剧的一种哑剧剧种,源于皇宫贵族玩赏取乐的一种戏剧,明朝逐步流传民间。北河底村的社火发端于清朝雍正年间,其时京都盛动陵工,该村的几个能工巧匠赴京打工,结识了皇族和皇宫中的一些管理人员,将宫内的社火表演艺术学回来。据说,村人李生意就与当时的十七王爷结为金兰。十七王爷武艺高强,很有名气。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逐步完善。
北河底村的社火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曾经也涌现出很多优秀表演者,如李天喜、武风傲、李云仙、张存民、张文来、张书田、朱丙银等。
相传,清代道光年间,五台县西富村外出做工的人很多,其中有一经营布匹的人,他经常从河北平山贩布回五台销售。春节期间,他看到外出者回村无事可做,便出现了摸纸牌、押宝、抽大烟等一些歪风邪气。布贩为避免雨风邪气的蔓延,便引进平山县的“竹马社火”,组织了一支队伍,开始了民间演出活动。于是,“竹马社火”成了西富村正月期间活动的主要内容。
竹马社火的龙凤旗分两行。一行龙旗,一行风旗,最前头各打一“帅”字旗,表演前分两行,锣鼓唢呐奏《大得胜》曲牌,同时表演各种动作。徐茂公代衣正方,杨林代表反方。最后以正方得胜收场。
竹马社火表演一般由喜爱红火的人员组织,村民自动集资捐款。但竹马社火耗资大,用人多,所以不能每年活动,一般12年搞一次,在元宵节表演活动中独领风骚。
偏关二月二古会的起源是:明代万世德平倭时,用石灰烧水鬼取得胜利,但他回来后一直心存不安——梦中鱼虾向他索命。为了祭奠死去的战士亡灵和鱼虾,皇帝敕封龙华会,十年举行一次。十年太久,于是就变成十年一大会,每年一小会,小会就过二月二,既是祭祀之日,又过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偏关二月二庙会从二月初一到初十都有活动,主要是唱大戏,上庙敬神,商品贸易。其他的还有各类文艺活动及挂彩灯、放焰火、唱大戏、演杂耍、舞龙灯等,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规模不比其他地方的元宵节差。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