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是淮军著名将领,抗法保台,首任台湾巡抚,被誉为台湾的近代化之父。刘老圩是刘铭传于1868年第二次辞官回乡,在合肥西乡择地兴建的具有皖中民居特色的圩堡型住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位名人的故事,在后人的口中流传;人生自古全凭奋斗,英雄原本来自民间,为国为民更得敬仰纪念。
作为大别山余脉的肥西大潜山一线,交错横卧着圆洞山、紫蓬山等大小不一、近三百多座山峰,土石并存、林木茂盛,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
众多的晚清淮军圩堡群,就坐落在群山之间,巍巍然,似在无声地诉说那段风雨交织的历史。历史只是一瞬间,但给我们留下的传奇、传说,却要用心去细细品味。
圩堡是江淮之间特有的建筑形式,兼有居住和防御功能,多设有壕沟、吊桥、碉楼及功能不同的房屋,房屋不同于徽派建筑,以皖中特色为主,兼有皖南元素和质地,自成一体。
肥西自古属淮夷,吴头楚尾,属吴、楚交争之地,长江、淮河擦肩而去,江淮分水岭将水分为两爿,一爿流入淮河,一爿注入长江。两河文化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神奇,而这神奇中,淮军圩堡正是其中之一。
在众多的圩堡中,大潜山紫蓬山一线,尤以张树声家族的张老圩,刘铭传家族的刘老圩,周盛传家族的周老圩,唐定奎家族的唐五坊圩最为著名,四大圩堡各有特色,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形成了江淮古民居的一大特色。缘山、环水、宽敞、高大,在小小的空间里,营造出大大的世界。
圩堡中,人们常冠以老字,如张老圩、刘老圩、周老圩,是俗称,也是人们对人对物的尊称。有敬重之意,更有圩堡体量大的内涵,若称呼有地位、身份的人为老爷。一个老字,道出了不一样的分量,不一样的超凡脱俗的功底。
四大圩堡中,又以刘老圩独树一帜,因刘家圩堡的独特,也因圩堡的主人刘铭传传奇的一生、独树一帜的秉性。
刘铭传(1836-1895),合肥肥西人,淮军名将,抗法英雄,台湾首任巡抚。1854年为对抗太平军在乡办团练,1862年编为李鸿章淮军,开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升参将,1864升至直隶提督。1884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军八个月,取得胜利。1885年台湾设省,被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台湾修铁路、开煤矿及新式学堂,筹划加强军事防务,对开发台湾多有贡献,被人称作“台湾近代之父”。
1868年,刘铭传回乡择址(在原址东南约3000米)兴建新宅"刘老圩"。圩基包括水面,占地约6公顷。建圩时四周挖壕沟垫圩基地,西面挖大堰烧砖瓦,就近从山上取石料。为了面对大潜山,刘老圩建筑坐西朝东。圩内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围墙上配有5座碉堡、炮台。分内、外壕沟。外壕有东南、东北角两大吊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7间,住有兵勇护圩。过外吊桥进圩内即是内壕沟,每座吊桥处均有门楼。
刘老圩正大厅为三进,每进3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大厅大门面对外壕沟月芽塘,月芽塘两尖角内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两层三间,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正厅北面是钢叉楼,两层五间,因大潜山侧有老虎洞,建此楼"压邪镇圩"。楼后的盘亭,四面环水,惟石桥相连,存放国宝"虢季子白盘"。盘亭北面的九间厅,是刘铭传迎客会友之处。厅后的小岛曾经是弹药库。
刘老圩西水面上有一大岛,是读书的好所在。当年刘铭传常在此读书,后有栈桥通往岛上。据说刘铭传晚年时曾拆了栈桥,每天摇船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吃,傍晚才准回家。刘铭传的后代多在圩内居住。这一片建筑群19世纪末曾遭火灾,解放初因军工建设需要改建为仓库。现仍存灾后重建的九间厅和当年种下的古柏、广玉兰等,只是房屋破了而路宽了。合肥西郊的土路上,纤尘不染,是雨天,细雨绵绵。远处隐约可见屏障似的大潜山。刘铭传晚年自号“大潜山人”,即由此来。在一块石碑前,碑上显示着此处的身份----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老圩。虽历经百多年的风雨,刘老圩还基本上保持着庄园风貌。圩内濠水环绕,圩外树木葱茏,很有气势。
跨过一座小桥,便正式走进了刘老圩。一眼便看见了鼎鼎大名的九间厅。这是圩内仅有的几幢古建筑之一了。它经过了初步的修复。面阔五间,硬山屋顶。房梁上雕有精美的山水,人物木雕。这是刘铭传当年会见亲朋的所在。九间厅的东边就是原来的子药房旧址,破败不堪。前面上午门窗皆不在,那残墙似乎在诉说着前尘往事。 整个圩子里就我一个人,我独享着这里的宁静。漫步其中,听鸟儿的鸣叫。荒草中四处散落着考古挖掘出来的柱基,条石,石鼓,向人们彰示着它当年的繁华。
圩内有几棵古树。有三棵数百年的古柏,四百年的榆树,一百年的香椿,它们都枝繁叶茂,似乎在守护着这座圩堡,见证着它的兴衰。值得一提的是,圩内还有棵一百二十年的广玉兰。那时中法战争后慈禧太后赐给刘铭传的。他把它栽种到了故乡。百年后,广玉兰成了合肥的市树。
刘老圩里曾有一座盘亭。当年刘铭传曾收藏了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的虢季子白盘。他欣喜异常,建亭供奉,并亲撰《盘亭小录》。此盘在刘家传了四代,历经艰辛。新中国成立后,刘家把它献给了国家。圩外大堰有一岛,有栈桥与圩子相连。刘铭传晚年拆了栈桥,每天接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到岛上,晚上再亲自摇船接回。盘亭和读书岛皆很有人文意义,体现了刘铭传及其家族的精神。
作为一名武将,刘铭传不仅抗法保台建奇功,而且喜欢书法,诗也写的不错。晚年在家乡时有唱和,曾有一部《大潜山诗钞》。在他多次解甲归田时,不仅吟诗作画,而且保护,修复名胜便成了他的一大乐事。他筑盘亭,重建皋陶祠,重修大潜山庙,兴建华祖庵。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 尊重和热爱,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唐老圩是淮军故里圩堡群之一,又称唐五房圩,是晚清淮军将领唐殿魁、唐定奎兄弟俩所建。坐落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境内)袁店乡,始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数十亩。圩子呈方形,占地百余亩,四面环水。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五房圩临近丰乐河畔,离大潜山15公里,有三个圩堡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各离三四里,分别称为(唐)大房圩、三房圩、五房圩。在唐氏兄弟中,唐殿魁排行老四,唐定奎排行老五,各自所建的圩堡,即以其排行定名。1949年后为国家粮库,现存古建筑转心楼一座,平瓦房两幢。目前,圩子外貌依旧,为袁店中学所占。
唐殿魁,清 道光十二年四月生, 咸丰年间在家乡与弟唐定奎等兴办团练,曾参与攻打寿州、三河、六安等地的太平军,后随淮军 刘铭传部镇压 太平军、 捻军。 唐殿魁最后在湖北尹隆河被捻军 张宗禹部包围,死于乱军之中。清廷赐其 太子少保衔、予 骑都尉兼 云骑尉世职,谥忠壮。
唐定奎,先前与其兄共同对抗太平军,后又入淮军,镇压捻军。日本入侵台南时,经李鸿章推荐,唐定奎率所部“铭军”赴台,与日军对峙。1883年,法军侵略越南,定奎带病布防。 中法战争结束后,定奎因病辞职归乡,建唐五房圩闲居。 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病逝,谥“果介”,著有《戌余吟草》。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在智慧上超乎常人的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可以说能让人惊叹的,那么到底有哪几位天才是公认的呢?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天才,一起来看看吧!一、牛顿在世界十大天才中牛顿是英国人,被评价...
迢迢牵牛星两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燕歌行二首·其一魏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
根据美国CNN的研究,认为七种最让阿根廷人喜欢的食物如下:1、烤肉 Asado虽然这道菜在其他国家不过被称为“烧烤”,不过阿根廷的烧烤却是具有相当学问的,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烧烤或与朋友在...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称“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开始、四季的开始、12个月的开...
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孟津观兵伐纣...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的绿树鲜花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为纪念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23名苏联红军贝加尔湖方面军飞行员而修建的纪念塔,是当时苏军在东北各地所建纪念塔建筑...
“百鸟衣” 是苗家人不老的传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流传着“百鸟衣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杆洞乡,苗家每年都会欢度这个盛会。苗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身穿节日盛装,精神饱满,围在村中的平地上。苗哥们兴高采...
“青砖碧瓦古民房,翘角雕檐图画廊。”好一幅炊烟袅袅、生活安详的民居图景,这就是广西灌阳县月岭村今天的写照。被称为桂北民居“神秘的大观园”的月岭村,以规划得体,施工精巧的古民居建筑而成名,现在是广西重点...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
宁阳朱氏唢呐,系家庭传承,发源于山东省宁阳县茅庄乡,已有100余年历史,由朱序河一家人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数代传承人不断总结、吸收本地优秀的戏曲文化及一些民间小调,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