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城抬城隍之俗算来最近的年代还是在民国时期日本进武安的前前后后,那时节年年都举行抬城隍盛会,一年抬三次,即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食节。三节均为一年中的鬼节,这三日武安人又称上坟日,逢此节均上坟烧纸祭奠先人。清明节又谓之收鬼日,即阴曹地府在十月一日放出鬼后,到清明时往回收,说是清明一过春回大地,人们开始起早搭黑下地生产,收回鬼来免得野鬼在外冲撞了人们。七月十五谓地府“点卯日”,就是说在这时间清点人数,集中起来,看看缺不缺谁,有没有溜号的。当然,溜号的要进行搜捕了。民间趁这一时机上坟烧纸,想必是个“都在”的好机会。传说十月初一是放鬼的日子,这时秋收了罢,人们不起早搭黑,可放出鬼来活动一冬。人们这日烧纸由于天气渐冷又叫:“送寒衣。”
武安城隍有府城隍之说,人们认为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如同生前一样,阴曹地府也由各级官府管辖治理。地府属最高机构,城隍就是相当一县或一府的地方行政机构,土地又在城隍之下管村落的村官。府城隍就是高于县级之上的府官。显佑伯是武安城隍爷的官号级别。既是阴司鬼域的官府,就是管鬼域的府官了,那么人间抬城隍的目的为何呢?这就涉及到人们的传统信仰。人们认为人活在世间时所做所为,均由阴间地府的神灵监察着。所做的好事,记在了功德簿上;所做的恶事也记在了账上。当人走完自己的一生,进入阴曹地府后,就开始一件一件地给你算,所有的坏事、恶事都要根据律条进行惩罚。这一地域的人死后,鬼魂首先要经过城隍的官堂。城隍既有监察人间之职,又有直接定案判罪之权。这就产生出抬城隍,一来为彰显城隍爷的丰功伟绩,二来要城隍爷巡视民情,监察人间美丑善恶。可见城隍爷权力如此之大,能没有人敬奉?
抬城隍就是营造一种威严、神圣的氛围。用其隆重、严肃,甚至恐怖的形式,来威慑各种私心杂念和邪恶势力的产生。所以在每次抬城隍都有人面对神灵许愿,求福。有孝子为母染疾许愿的,父为子女祈求平安的。故每次抬城隍都有不少前来“负罪”还愿的。或脖项戴“枷”,或挑“胳膊挂灯”,或赤背赤足捧香,或进献重礼,等等。特别为城隍庙许愿唱戏的多,还愿戏都是在大年初一开始还,每年大年初一五更开戏,大部分写来的是反调戏(即后来的河北梆子),五更戏码是《大登殿》不变。直至元宵节,愿戏演不断,因为各行各业挨着还愿,还有个人也抢着还愿,所以还愿戏一直唱到过了四月十五,舞台才能闲几天。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尔罢我上地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相同的故事,也正是用这种形式来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和至爱无上的真情。
武安的城隍庙座落在老城区,县衙的南端,与县衙中间是条横穿东西的衙前街,背北而南,左东是一条南北向的庙街路,紧与东边的文庙相邻。右西边是明代郭太师的祠堂,正冲县府衙门处建有太师坊牌坊,周边居有郭家后裔。
城隍庙的大门前(现今的厕所处),是座专为城隍庙娱神的戏楼,坐南朝北,正对城隍庙,戏楼上东西各有两处化妆间,中间四根红漆明柱。戏台不大,中间场所仅有一席之地,演出时文武场只能挤向两边。但戏楼虽小,且显得精巧玲珑,不失雅致。为每年四月十五的城隍庙盛会不知举办过多少精彩演出。
戏楼与城隍庙大门之间往东的庙路街南端,是座东西走向的牌坊,青石台基,全木结构,三层斗拱,雕梁画栋,琉璃盖瓦,飞檐跷翅,五脊六兽,非常壮观(形如后来的小天桥牌坊。)两面均为三层青石台阶,总高80公分,台阶下朝城隍庙处两尊大石狮,上有两尊小石狮。
城隍庙的大门和戏楼再往东,在庙路街正南,大新街的西上坡处是接官亭,专门迊接官方人士参拜城隍下轿的地方。大新街的东上坡就是文庙(即现在的俱乐部)。城隍庙的牌坊根北边是道院口,口之东是没樑店,而今窗上的砖刻字还清晰可见“栖宿所”。
城隍庙有两道大门,均分左中右三个拱形门洞,第一道大门在中门洞上悬一大匾,上书“城隍庙”三个篆书大字。门洞两侧均设栅拦,拦内一边塑有一个叶子鬼,高约2米,身肤绿色,青面红发,巨齿獠牙,赤足腂体,腰围兽皮,手中各持利器狼牙棒。相貌狰狞,非常吓人。
在大门以里,二门以外的东西两处各有两间庙房,分别供有灶君和马王,二庙门前各塑一马,形象非常生动英俊。据说出自明代泥塑大师胡祥之手。除此,还有两棵参天古柏,雄冠蔽日,森森壮观。
二门的内门楼上横悬一大算盘,其算珠大如海碗,转动灵活,据说这算盘是人被勾魂到此后,专门用来算其一生善恶的,一生做过多少好事,多少恶事,件件记得清楚,算得准确,根据其的功过进行赏罚。
二门内是通往拜殿的高于地面的引路,院内又是几株古柏,拔地而起,苍翠茂密,为城隍庙平添几多森严。院的两边是长廊,廊内塑有十殿阎君像,后被毁。
拜殿院外,甬路两侧还有皂吏房,皂吏房只有短墙和四角四根柱子。皂吏房中共塑有八名头戴红辣椒帽,手持刑杖的皂吏,这些皂吏就是当时的警察,有持铁链的,有拿令签的、提牌的,其中东边还有手牵一窃贼的。那窃贼脸儿蜡黄,跪伏于地,据说是来偷城隍爷靴子的,被城隍爷踩在脚下抓获的。
拜殿只三面墙,前面是明柱。此处是专为参拜城隍的殿堂,地上设有拜垫 ,和摆香供的条案。这里又是抬城隍时在此插架大轿的地方,就是把抬城隍爷走驾从过殿龛里轿底抬时,轿底四角有四个铁环子,用粗绳拴好四个人就可抬起,抬到拜殿才插架大轿的四面玻璃窗,扣上轿顶,再套上青丝网和流苏穗子,绑上条凳、香炉、桌灯等。抬时才穿轿杆。还有轿前面的条凳上,中间是大铜香炉,直径足有一尺。据说是风磨铜的,擦得和金质一样亮,两傍摆着一对桌灯。轿门两侧悬挂一付铜联文曰:
朝秦暮楚皆由已 古往今来放过谁
横批是:赏善罚恶
字是石青色,加上铜匾更显得古香古色。大轿在这里安装好后,才往外出庙转街。
拜殿到正殿仅一米距离,进正殿大门是大供桌,两厢塑有站将,即小鬼判官,其像高约3米。紧挨供案上是城隍神龛,城隍爷衣冠齐整威坐其中,尽管神采奕奕,慈眉善目,也是一派盛气凌人。神龛从顶到底四围帷帐低垂,此像为泥塑之坐像,是在此不动的,抬城隍另有走像,是木雕的。
从正殿的神龛两侧穿过,出后门进过殿,过殿是专放走像的殿堂,中间又是一大神龛。供奉着木雕的走像。穿过过殿出后门,约2米距离是睡宫,就是城隍爷下班之后歇息睡觉的地方,又叫寝宫。睡宫中间约三大间房,中央又是城隍爷塑像,两边一边一位城隍奶奶,和身边各有两个手端果盘的侍女。这里的城隍爷头戴丞相帽,大红衣袍。在此殿两端还有两个套间,每间房里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张大床,一套绫罗被褥,还各有供城隍奶奶梳洗打扮的梳妆台,洗脸盆架,漱口杯等,全套梳洗用具一应俱全。
在紧靠城隍庙的东边还有个道院 ,是专供守护城隍庙的道士居住之地。道院前还有没梁殿,称“栖宿所”,是专供出门漂泊在外,无家可归之人暂住地。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