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潮汕习俗 正月十六送香船 送走晦气迎吉祥

士轩2023-10-20

潮汕习俗 正月十六送香船 送走晦气迎吉祥

中国人把鲤鱼看作是吉祥鱼。比如年年有余的年画上,画的就是鲤鱼。又比如,人们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事业飞黄腾达。而在揭阳市霖磐镇桂东村,当地人则把鲤鱼看作是消灾驱邪的神物,每年到了正月十六当地有个奇特的风俗叫做“送香船”,就与鲤鱼有关。

在霖磐镇桂东村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三山国王庙。每年正月十六那天,三山国王庙门前的广场都会摆出一条用纸和竹篾糊起来的鲤鱼。村里的老老少少会陆陆续续来到这条鲤鱼面前施礼朝拜,并且把一条一条的“礼品”塞入鲤鱼的口中。而所谓的礼品,就是一把纸钱、三条干香和十二粒米,卷成一卷。桂东村的老前辈刘先河介绍说,十二粒米就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如果当年是闰年,就要增加到十三粒。用纸钱卷成一卷,弄条黑线扎好后送到鱼嘴里去,俗称“送船”。

原来,这条鲤鱼被村里人称为“香船”。按照祖制,桂东村无论老幼,正月十六都得带一条礼品来“送船”。无法到场的就托亲戚朋友来送,按人头凑够份数。刘先河先生说,在“送船”之前,乡亲们还得在家里举行一个简短而特别的民俗仪式。就是让家人手持这条所谓的“礼品”,朝着自己从头到脚轻轻“刷”下去,寓意是将一年的晦气刷去,吐故纳新。

这种奇特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桂东村的族谱记载不详,村里的老前辈们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说,桂东村的刘氏先祖,自明朝初年就已经在这里创业,古时候村里人主要靠捕鱼为生。或许是这个原因,当地人对鲤鱼有特别的感情。桂东村的老辈人刘开泉大叔告诉记者,桂东村自创乡后就有这个风俗。古时候制作的“香船”都不是很大。如今桂东村已经是一万多人的大村落,因此“香船”越做越大,大约要五六个大人才抬得动。

听他介绍记者才明白,“香船”原来是用人来抬的,还真是有趣。我们再看仔细,发现这条看似鲤鱼的“香船”,牙齿锋利,头上还有个“王”字。为什么做成这样的造型呢?专门制作“香船”的老艺人刘绍杰就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说,当地的“香船”一直以来就是做成鳄鱼头、鲤鱼身。因为古人认为鳄鱼是鱼中之王,比较凶暴,老百姓相信它能够吃掉村里的晦气和糟粕。至于做成鲤鱼身,是因为鲤鱼是吉祥物,送走晦气之后需要招祥纳福,自然寄托在鲤鱼身上。

到了正月十六晚上7点多,庄严的“送香船”仪式正式开始。村里的长辈先按照传统,向三山国王跪拜、掷杯,选出三山国王的其中一位王爷作为主送官,来护送“香船”。

护送“香船”的王爷一确定,三山国王庙前的大鼓马上擂响,广场前头的草堆即时点起熊熊篝火。一群后生仔执起各种各样的道具,绕着火堆狂奔,边跑还边敲锣打鼓。七八个大汉扛着“香船”跟在后边奔跑。当地人介绍说,八个大汉扛着这只两百多斤重的“香船”,得绕篝火顺时针走三圈,再逆时针走三圈。他们相信这样才能把晦气送走。

而大伙扛着“香船”绕篝火跑了六圈之后,就冲出了人群。这个时候,一队游行队伍,用旗牌斧钺开道,将“香船”一直送到一两里外的田间,最后才举行仪式把“香船”焚化。乡亲们又兴致勃勃回到三山国王庙前的广场上狂欢,一直到深夜。听说这一天,不少远在他乡的华侨还专程回来凑热闹。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曾经在《送瘟神》这首诗中写到,“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表达了中国人战胜血吸虫病的豪迈气概。如今各种瘟疫在农村已经基本消除。不过,生活好起来的农民,还是延续着先辈们送“香船”的古老民俗,表达驱邪纳吉的愿望和他们对幸福生活最朴素的诉求。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