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老转叔是我们西河里最喜欢喝酒,醉酒的古话(故事)最多的一个,他从小好武生性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又喜欢喝酒,但粘酒必醉,喝醉了必闹笑话,有一回,他酒喝多了,一个人在道场上转了大半夜,最后在生产队的柴堆沿儿里睡到天亮。后来,他就多了一个外号__老转,上了年纪的人这么叫他,我们年轻一辈的就跟着叫他老转叔。
老转叔喝酒的名堂多得很,一是不喝“瓶装酒”,说那是酒精掺水兑球的,没球得劲儿;二是喝酒必说“四句子”(行酒令),说跟这样喝酒才有意思;三是喝酒要打通关,说打了通关才有人情味。在我们营子里,谁家有了喜事儿,只要知道老转叔在那家吃饭喝酒,半条营子的娃子都会跑克看热闹,因为娃子喜欢听他喝酒说的“四句子”,更喜欢看他醉酒后出“花虎”(洋相)。老转叔喝酒时讲的四句子很有讲究,也神有意思。比如,来里客都上了桌子,主人家只要一说:客们啦,把筷子拿起来用啊,他的四句子就来了:哎,这筷不叫“快”,孙吾空追八戒,一个跟头十万八,那快才叫快。听到他说起四句子,在场年轻的娃子都喜欢捧他多说几个,给他上烟,他一边接过烟,一边又说开了:哎,这烟不叫“淹”,白蛇救许仙,大水漫过金山寺,那淹才叫烟;一个客人又给拈(lian)了一块红肉墩子,说老转叔,吃肉啊,他也毫不客气,把肉夹在筷子上,眼睛瞧着肉,四句子豆跟到溜出来唠:这肉不叫肉,王莽追刘秀,三天走了两里半,那肉才叫肉(方言肉就是特别慢的意思),说完,十分洒脱地把红肉墩子送进嘴里......总之,吃一顿饭,只要有老转叔,桌子上乍都不会冷场,搅起劲来,你一个通关,我一个通关,一大桌子人都搞得晕晕忽忽,没有几个不醉的。
酒喝醉的人各有醉相,有的是文醉,喝醉了要就傻坐,要就闷睡;有的是武醉,砸东西的有,爵(骂)人打架的也有。老转叔喝醉了主要就是闹,但他是“文”闹,再醉也不做出格的事。比如,只要一喝多,他见了儿娃子豆上烟,不管老少,不要也要摁塞给你;见了大姑娘就躲着走,见了老嫂子小媳妇就不一样了,喜欢缠着人家拉家常,只要不醒酒,他能说上一天,但他从来不跟她们动粗。有一年过年,大三十的,他和自家的弟兄几个喝醉了,拿着“鸿雁”烟在门口的道场上见一个,就发上一支烟,直到把屋里买的四条过年用烟发完了才算了事。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的八月十五过节气,在广州打工的女婿带回来两瓶好酒,说是让老丈人开开洋荤,老转叔死活不喝,说又是拿酒精勾兑的东西来糊弄他。最后还是转婶一句话解了围:“乍说也是女婿的一片心意,你就尝尝呗!”老转叔极不情愿的倒了一杯,谁知道一口下去就放不下酒瓶子了,嘴里还说,还是全娃子(女婿)好啊,这个酒有劲,摁是比转头弯的小窑子酒的味还正。喝着喝着就刹不住车了,一瓶酒女婿喝了一杯,剩下的全都进了老转叔的肚子。吃罢晚饭,老伴和娃子们都收拾完看电视克了,他的酒劲也上来了,一个人拿着个蒲扇摇晃着出门醒酒。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营子外头大耦堰,听着藕堰里咕瓜乱叫的克蚂声,晕晕糊糊地围到藕堰转了小半夜,最后靠着堰边求的大柳树就参起瞌睡来。
刚睡迷盹儿过去,一阵吵杂声把老转叔惊醒,转过身来,白生生的月光下,就看见两个小青年一手拿着明晃晃的小刀子,一手架着一个俩(lia)子(姑娘)往田边求的柴堆沿里拖,嘴里还低声喝到,不准昂,再昂一刀子戳死你们,两个俩子不住的低声哀求。老转叔一下子就没得了酒意,低身在草趴里寻了一块半头砖就跑了过去,一边跑一边大声喝到:“哪里来野种,敢到西河里祸害人,老子砸死你狗几八日的们!”两个小青年放下两个俩子,转过身一齐把小刀子指向老转叔,十分嚣张的喊到:“老东些,别管闲事,不然一刀子捅死你!”老转叔没有丁点儿怕的意思,举着砖头又走近了两步,看看两个赫得浑身发抖的俩子,还认得,是隔壁康贵哥家的一对双生儿,一边大声喝道:“你们两个娃子还不跑!”一边和拦住她们的两个小青年打一团.....等两个俩子从营子里喊出人来,老转叔已经倒在血泊里,肚子上还在一鼓一鼓地冒着血泡,隔他不远的地方,一个小青年头上被老转叔砸了一个大口子,晕在那里,另一个早就跑得没影了。乡亲们嘛慌儿抬起老转叔豆往医院里跑。
两个月过去了,挨了歹徒四。五刀的老转叔居然抗了过来,又回到了他生活了60多年的西河里。康贵哥引着两个俩子来看他,还提了一大壶转头弯的小窑子酒,老转叔望着酒壶,咂了几下嘴,十分无奈地说:“唉呀,被勒两个小狗日的戳伤了肝子,正门这那还能喝酒啊,闻闻豆行了,门儿里好些了再说吧,”康贵哥连忙陪着小翼:“老转叔,都是这两个死娃子不好,一克他舅舅家豆玩个忘见,要不是她们玩到恁门乍才回来,咂会有这号事啊。你俩人家还是快点好吧,有你俩人家喝了酒,到营子里外蛮头转到些儿,哪个还敢来我们西河里欺负人啦!”老转叔听了,扬手一雷果敲在康贵哥的脑们上,嘴里说道:“听你个狗日的!”尔后,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传出屋外,传得很远很远......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