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这种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却已经有千年的古老的历史了。就在数百年前,它还只是皇室贵族专供,一般人根本享用不到。如今,巧克力已经风靡全球,成为了10亿美元的大产业。这小小的一块巧克力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大家肯定都知道,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豆。这种长的像杏仁一样的大豆子最早在公元900年被玛雅人发现的。那个时候玛雅人把可可豆拿来泡水喝,喝了之后倍儿精神,于是给它取名叫“Xocoatl”,被尊为“神之食物”。
后来可可豆的画风歪过一段时间,因为悲催的玛雅人被阿茲特克人统治,阿茲特克人对这种苦不拉唧的豆子没有兴趣,看它长得又圆又大,于是干脆把可可豆拿来当货币用。
但是,伟大的哥伦布出线在了美洲大陆!大肆搜刮后献给西班牙国王的一堆异域宝藏里就有可可豆。当时的西班牙国王王后也是个不识货的,看这豆子又苦又没用,就扔一边没管了。
直到1528年,可可豆才迎来了它的伯乐—西班牙探险家克特。克特将可可豆的制作和器具传回了西班牙,并且聪明地在里面添加了蔗糖以迎合西班牙人的口味。当时的可可豆是当饮料来喝的,将果实碾碎加水加热。后来又逐步加入了肉桂,香草等香料,成为皇室贵族特供饮品。
这个时候西班牙人终于开窍了,首先去美洲的殖民地开发种植可可的业务,然后对欧洲其他国家保密可可加工工艺。不过纸包不住火,后来被一个西班牙工人泄了密,于是欧洲的国家都知道制作方法了。巧克力作为一种美味浓郁的饮品在风靡欧洲皇室和贵族圈。
1657年,英国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巧克力商店,这时的巧克力还是饮料。说是对公众开放,但那时这种高大上的饮料还是个奢侈品,主要出售对象是男士和政客。
转眼到了1730年,巧克力因为可可豆的大规模种植以及使用工业机器制作而价格大幅下降,变成了平民也可以欣赏的饮料。
巧克力就这么被喝着喝着到了1847年,英国一家糖果公司在巧克力制造过程中加入了可可脂,成功地生产出了固体巧克力,也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巧克力形态。
之后在1848年,瑞士人捣鼓出来了牛奶巧克力,后来又出了各种花样,渐渐成就欧洲巧克力霸主地位。
工业上,制作巧克力的第一步肯定是烘烤可可豆将里面的果实取出,可可豆果实烘干后碾压成泥,用机器打成可可浆。之后在可可浆中加入20%的可可脂,糖,奶和香草荚。机器搅拌混合精炼至润滑柔顺。
之后进行的巧克力回火是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是回火可以使巧克力有光泽,融于口但不溶于手。最后将热的巧克力浆倒入磨具定型,冷藏成固态后就好啦!
情人节为什么要送巧克力流传着好几个版本的说法。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巧克力的主要成分苯基胺能引起人体荷尔蒙的微妙变化,让人心跳加速,犹如“热恋般的美妙感觉”,所以情人直接赠送巧克力让恋情更加甜蜜。
第二种说法是情人节送巧克力的做法是日本二战后为刺激国民购买力,商家想出的市场推广手段。以后每年巧克力商家都在情人节前宣传推销巧克力,直至情人节送巧克力的做法深入人心。
可可豆被当做货币时,1个可可豆可以买一个牛油果,100个可可豆可以买一只火鸡。
1615年,西班牙公主嫁入法国路易十三时带的嫁妆之一就是巧克力和制作工艺,使巧克力风靡法国上层社会。
1706年,康熙皇帝成为中国记载第一位接触巧克力的人。
1765年,美国建立国第一家巧克力工厂在新格兰开张。连美国总统连托马斯·杰斐逊也称赞“巧克力健康、美味又营”。
一战时,巧克力被作为鼓励前线士兵气势的食品而源源不绝送往战场。
敲击:在桌子上敲一敲,听到脆脆的声音但又不碎的就是好东东。
外观:打开包装,纯正巧克力光泽度好,没有起泡啊,覆白霜啊这些现象,而劣质巧克力木有光泽,非常粗糙,打开包装就掉渣渣。
口感:最初入口很脆,随即融化。巧克力的融化温度为35摄氏度,因此会入口即化,滑润而不涩,牙缝中也不会有任何残留物。而且真正好的巧克力吃完后是不会立刻想喝水滴。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
风车日的来源风车日是荷兰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荷兰地势低洼,经常受北海海风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江河,泛滥成灾。荷兰人为了与海水作斗争,就利用风车排水,变沧海为良田。荷兰由此而成为...
日本国国庆日为12月23日日本是亚洲大陆东部的群岛国家。首都东京。面积37.8 万平方公里。人口1.24亿。公元645年,日本通过大化革新,确立了天皇制。天皇享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因此,天皇的生日就被定...
古代蒙古人可收亡夫之妻,体现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经济哲学。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关系相对简单的社会体系中,特别是像蒙古这样长期处于游牧状态的民族,一种风俗的形成,自然涵盖了诸多情理成分。古代蒙古人可收亡...
农历腊月23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节,又称“过小年”。也有些地区不在23日祭火,而在24日祭火。据传,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时代,一些部落在23日那天正遇敌人袭击而耽误了祭火,从此他们把祭火日改为24日...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人口102.5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
八月月圆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