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西平遥棒槌山文峰塔的传说

煙圈的寂寞2024-07-14

山西平遥棒槌山文峰塔的传说

平遥县城东南六十余里之遥的杨家岑西侧超山之巅有座文峰塔。

据清光绪八年(1874年)《平遥县志》记载:“光绪元年,知县令乡绅冀日章等整修庙塔,并饰以红黄二色。”该塔高九米,七层密檐式实心砖结构实心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整个塔身呈棱锥体并自下而上逐层收敛,塔体轮廓线斜直向上。其座呈八边形,无论从任何角度观赏,该塔“晴则兰,阴则白”,,您都会发现它竟然是一样的刚硬、挺拔、巍然耸立、高大无比,赫然入目。提起文峰塔的修建,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却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1259年)后尚未改国号为元的中统元年(1260年),朝廷钦定梁天翔任平遥县尹。梁县尹乃本县梁官村人士,自幼好学聪明。别看他年仅十八岁却少年老成,办事干练,体恤百姓,“常设酒食召父老询问民情。”在本乡故土做父母官,他上任伊始已连点“薄税敛”和“轻刑罚”两把大火,点得上司赞赏,点得百姓叫好。然而,出人意料的第三把火,他却要到县城东南的山巅去点。你道为何?原来,梁县尹深谙地理风水之说,为转换平遥这块三晋宝地的风水,以期桑梓故里辈出贤才,他决定在山巅修建一座文峰宝塔。

梁县尹主意既定,旋即派人上山察看,选择塔址,筹划修建。诸如搞设计,做预算,烧白灰,制青砖,择工期,招匠工等等倒是好说。惟有一件看似平常却又很棘手之事使他十分犯难。原来,塔址已选定于山巅平台之上,距超山脚下大路少说也有十五、六里之遥。加之,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怪石嶙峋,重岩迭嶂,松林密布,荆棘丛生,别说往山巅运送数十万块青砖,就是徒步攀登也实在令人望而却步,心怯三分。难怪乎有人空留“登超山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冬去春来,转眼已是中统二年惊蛰时节。按照要求,修塔相关的各村已将白灰青砖备于超山脚下。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于往山巅运砖一事,梁县尹左思右想却苦于无计可施。因为他为官清廉,凡事忧民。向全县百姓以丁派差运砖,诚恐劳民伤财,旷费时日,决非上策。他猛然想起孔老夫子曾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妙哉!何不问计于众人,求策于四方!

于是,他先是召集手下吏役商讨之。谁知是瞎子点灯——白熬油。随之,又传谕全县四乡八里各村庄寨堡的庄主里长,各流贤达,择日齐集县衙,共谋运砖修塔大计。然而,此番他的良苦用心却换来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唉——梁县尹为此事愁眉紧锁,茶饭不思,但他自信:丈夫于世,有言必行,其行必果!堂堂一县之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能知难而退?正当他一筹莫展时,还是王主簿献言道:“大人,何不悬重赏张榜招贤!”梁县尹一听如梦初醒,抚掌称善。于是,一张招贤榜文赫然张贴于县衙署外:

平遥县示

盖闻风水者,犹人之气脉也。气脉壮,人可益寿延年;风水正,邑则地灵人杰。吾平遥县始于陶唐,面超山而背汾水,乃山环水绕负阴抱阳之宝地。今本县拟在县治东南超山之巅修建文峰宝塔,然山嶂而林密,坡险而荆生,漫漫无路其修远兮,逆向攀援,荷砖重负,谈而易乎?古往今来,群出贤才,众有良策。为省工节时,故晓谕吾县百姓黎民,无分尊卑贵贱,五日内有揭榜献计者,定重赏之。

谨此告示

中统二年仲春×日

此榜张出之后,迅及传布城乡,连日观者如流,皆为摇头感叹之辈。眼看四日已过,却仍无人揭榜。梁县尹未免心中焦急。直至第五日未时依然毫无动静。这位年轻县尹更加不安,不由踱步自忖:偌大平遥县莫非无此能人?正在这时,忽有衙役匆匆来报:“禀大人,刚才小人外出观之,那招贤榜已不翼而飞。”梁县尹一听,长嘘一声问道:“可有蛛丝马迹?”“小人未及细察。”县尹急令手下人挑灯,亲往衙署外仔细查看,却见贴榜之处依稀可见十个大字:欲求运砖计,来问山里人。梁县尹这才如释重负地大喜道:“文峰塔成也!”

果然于三个月之后,一座文峰宝塔突兀崛起于超山之巅。登上平遥县城城墙远眺东南方超山之巅,宝塔遥遥在目,观者无不叹服。

梁县尹如何似大海捞针,顺藤摸瓜,寻访那揭榜之人,本文限于篇幅无须赘述。那末,这位揭榜者何许人也?他用何妙计高招能将数十万青砖如此神奇而又神速般运上超山之颠呢?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