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邢台人孟昶发明中国第一幅春联

冷傲天2023-11-30

邢台人孟昶发明中国第一幅春联

每到春节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版,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u)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以桃符来辟邪,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据《山海经》记载,东海中有座度朔山,上有一颗桃树,枝叶茂盛,树冠蟠曲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有鬼门,是世间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户,神仙兄弟神荼、郁垒居其门,见到害人之鬼,就用苇索捆缚,令虎吃掉。因此大概从周代开始,每到除夕,便削桃木神荼、郁垒二人形象立于门前“以御凶”。据《皇朝岁时杂记》记载:桃符之形制,以长二三尺、宽四五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画以狻猊白泽之类,下书左神荼、右郁垒。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chǎng)的一大创造。五代十国时期,邢州龙岗(今邢台沙河县孟石岗)人孟知祥,在后唐据守邢(今邢台)、洺(今永年)、磁(今磁县)三州。后归晋。曾任成都府尹兼西川剑南节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后蜀,称帝当年病逝,由第三子孟昶继位。孟昶,初名仁赞,字保元,生于公元918年,继位时只有16岁。他励精图治,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楷模,虚心纳谏,政善吏治,严惩贪污,一改前蜀之弊政;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劝民农桑;重视文化教育,下诏将九经刻于石上,以利传颂,又广设学馆,以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孟昶统治初期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国库粮食充盈,经济繁荣,“斗米三钱”,到处呈现出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是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朝政十分腐败。

后蜀广政三十年(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柴荣(邢台隆尧县人)进军后蜀,锋芒直指国都。孟昶大惊失色,慌忙致书柴荣:“且言家世邢台,愿致乡里之分”,想用同乡之谊,请柴荣退兵。柴荣见信上孟昶落款仍自称“大蜀皇帝”,大发雷霆,继续进军,直取成都。最终孟昶国破家亡束手被俘,连同后宫眷属一起押解开封。七日后孟昶病死,在位31年。后蜀灭亡,赵匡胤任命参知政事吕余庆治理成都府,吕余庆到位后,大力整顿吏治,蜀民安居。

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说的是,孟昶每逢岁暮,都要叫翰林学士题词于门上桃符。公元964年过春节时,孟昶一改过去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名字的旧习俗,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桃符。辛寅逊因循老套,孟昶嫌他题不好,便亲自在桃符上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个大字(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长久过着春天般的日子。),并把它裁成两幅,贴在寝宫门的左右。这就是公认的我国第一副春联,尔后,文人学士群起仿效,把题春联视为雅事,写春联之俗便传入民间。孟昶成为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春联鼻祖。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此可以看出,两宋时期,桃符还很流行,春联还没有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明朝初年,朱元璋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他还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其门上的春联,从此,春节贴春联才在民间流行起来,成为过年的习俗。

有趣的是,孟昶那幅联语中的“余庆”和“长春”两个词,及其在句子中的奇妙组合,后来竟成了谶语。原来,孟昶作此联的第二年即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派他的亲信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吕余庆前往成都府任职,这不是“新年纳余庆”吗?宋太祖下令改春节为“长春节”,这不是“嘉节号长春”吗?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