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村中也涌现出不少的杰出人物,有明代的何大功、清代的马存敬,还有明清之际的老居和尚,二郎拳师王老李等等。
何大功,字子立,明万历年间贡生,聪慧博学,言行不苟。曾任顺德府教谕。卒祀乡贤。
马存敬为清嘉庆年间秀才,义士。嘉庆二十年前后,泽畔一带连年水灾,民不聊生。为此马存敬三进京城,倾家荡产,为民请愿。朝廷将旨,减免钱粮。在进京请愿中,携泽畔大白莲藕入宫。从此“泽畔藕”以贡藕名噪天下。马存敬生平事迹有碑文为证,原有碑刻五通,其中一通存放在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内,保存完好。
老居和尚为清末民初永乐寺僧人。在主持永乐寺期间,老居和尚常到农户帮忙干活,深得民心。民国初年军阀战乱,老居和尚西行,不知所终,与乡民话别时,顿时不见踪影,为之一谜。更有趣的是老居和尚西行第二天,两个村民在关帝庙前下棋,旁观者一人。甲说某某一日老居和尚在我家收割小麦;乙说甲胡说,那一天,老居和尚帮我收割整整忙了一天,旁观者说你二人在吹牛说谎,那一天,老居和尚 帮我收割整整忙乎了一天。三人楞目相观。遂知老居和尚神化精于“分身术”,至今,对此事泽畔村家喻户晓。
泽畔村有许多民间传说,如马刨泉和凤凰村,吐水蛤蟆和喝水蛤蟆,一庙俩关爷,老居和尚,狐仙报恩,大石碑的传说等等。
吐水蛤蟆和喝水蛤蟆讲的是,在泽畔村的中心街,有一条小河沟,常年流水不断。传说,在村西头有个吐水蛤蟆,村东头有个喝水蛤蟆,西边的蛤蟆吐出来的水,经过泽畔街的小河沟流到村东,村东的蛤蟆也不住劲的喝着水,使村东边的水老保持着那么多。有一年有个南方人来到这里,把吐水蛤蟆揣走了,到了任县的娘娘洼,致使娘娘洼里经常流水不断,可是泽畔的吐水蛤蟆没了,街中的小河沟也不流水了,东边的喝水蛤蟆也就渴死了,所以只要一下雨,村东便有水积在那里成为沼泽,水大了还会淹没庄稼。
泽畔村地势较低,井水也很浅,所以泉眼也很多,其中有个泉名叫马刨泉。过去有人说“任县、南和不求天,赶不上赞皇一道川,泽畔有道马刨泉。”说是在西汉末年,刘秀被王郎的兵追的东躲西藏,后来骑着马跑到这里,真是人困马乏,口渴眼花,很想喝点水。此时只见坐骑用蹄子一刨,地上就有泉水向外流,刘秀一看赶忙下马喝水,立刻变的有了精神,马饮了水也有了灵气,于是刘秀骑马继续向北,不久就来到了鄗南千秋亭五成陌登基成了皇帝。而刘秀没有忘记泽畔的饮水之恩,赐称这里的泉眼为马刨泉。
泽畔村,因位于古大陆泽畔而得名。《尚书·禹贡》上说,黄河之水“北过洚水(即漳河),至于大陆”,历史上大陆泽“汪洋浩荡,望之居然一湖”。明人有诗句说“大陆泽水秋泠泠,芦花初白荷益青,红裙荡漾波声静,八月江寒秋采菱”。可见明代以前的村民就靠打渔和坑塘种植莲藕为生。
由于这里土质特殊,水质甘甜,特别适合白藕生长。泽畔藕以“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质底细腻,药食兼用”著称。清嘉庆年间以贡品进入皇宫,咸丰四年(1854)列入贡品,深得咸丰、光绪、慈禧的赏识。解放之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品畅销京、津、唐、张一带。1901年慈禧太后败逃西安,返京时路经邢台时,曾品尝“泽畔藕”,赞不绝口。当年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品用特制的泽畔藕纯藕粉。1957年,泽畔村以特产藕送到了北京农业展览馆展览,这棵白莲藕,长九尺有余,重二十斤,被当时的参观者称之为藕王。
虽然大陆泽已经变成了土地,这里的种藕的传统仍然没有改变。
几百年来摸索创造出“平地围池种藕”的方法。每年的农历谷雨,天气渐暖,藕农着手在田地里铺池,在上好地块挖土三尺,开正方形或长方形深池。开池时要烧香进供,燃放鞭炮,以此敬拜荷花仙子。在池底平整之后,用大水漫灌。然后根据池之大小,邀请十几人、几十人赤脚踩踏,踩池人分行列队,一遍遍翻来覆去地踩,直到把池底踩成一层胶泥,一块铁板,不渗不漏为止。藕池踩好后上底肥,不用猪圈肥、牲口粪,全是棉花籽饼、豆饼,粉碎后和土拌匀,铺多半尺厚。然后把一块块种藕埋进土里,再浇上半池井水。为了保持一定水位,三两天浇一遍水,直至秋后。
1960年代前后,由于水位下降等原因,种植面积不够稳定,后濒于灭绝状态。2006年8户藕农自愿组建“莲藕文化协会”,种植面积由2005年5亩增至28亩。并在当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办了首届荷花节,规模大,效果好。此后泽畔藕又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如今,泽畔村设立“观荷节”,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力求特色,将泽畔村打造成一个既具田园风光,又有各自风情韵味的美丽乡村。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