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广州增城麻车村舞火狗

之云郎2023-05-23

广州增城麻车村舞火狗

麻车火狗又叫麻车夜色,是增城市石滩镇麻车村的一种大型民间艺术活动,有近600年的历史。

说起麻车火狗,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中期,麻车村出现了自然灾害,瘟疫流行,村民束手无策。此时,来了一位“先生”,他指导村民用稻草扎成狗的模型,在草狗身上插香,晚上点燃香火,放在门口薰烟,或用竹杆撑着模型绕着村里的街巷行走,后来瘟疫果然消除了,人畜平安。从此,麻车村民每年都扎草狗,燃香火,驱邪避凶。后来,人们干脆把插着香火的草狗称为“火狗”,将这项活动称为“舞火狗”。到了清朝顺治年间,这种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村民除了用草扎制传统的草狗外,还用竹篾扎出狗、龙、凤、麒麟、犀牛、鲤鱼等多种动物类型,已从驱邪避瘟的活动变成每年秋收后庆祝丰收的民间喜庆娱乐活动。

后来,麻车村人丁兴旺,发展很快,成了方圆少有的大村庄。舞火狗活动依然代代相传,逐步得以发展。起先,人们觉得用稻草扎火狗太单调,并且容易着火焚毁,于是便有人采用其他东西来代替稻草。比如用火杆(当地长在菜园周围的一种杆状、分节、有刺的植物)扎成一定形状,插上香火,用竹竿撑起来舞。又有人将粗大的水绳连在火杆后边,插上香火,活像一条小火龙。

后来又有人用竹篾扎成一些禽畜的模型,再把香火固定在模型身上舞动,这样火狗的种类就变得丰富多彩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舞火狗逐渐演变成一种喜庆活动。每当人寿丰收之岁,麻车人就要通过舞火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是庆贺丰年;二是团结振奋族人;三是祈祝来年更如意。舞火狗也逐渐成了麻车人文化意识的表现形式。但自始至今,该项活动都没有固定的举办日期,也没有固定的举办周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别于1934年、1943年、1956年、1986年和2010年举办过。

麻车舞火狗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每次的舞火狗活动,都要提前2至3个月做准备,全村上下,大至80多岁老者,小至10来岁少年,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参与活动。人们自觉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显示出极其广泛、深入的群众性。舞火狗的数量单位为“景”,做一景舞两晚,做两景舞四晚。每舞一晚都要另备一套道具,舞完即丢进池塘,不再使用。

每套道具数量有20至30多个不等,每个道具大的高3米多、长40米,小的也有l米多高、2米多长。由于道具数量多、体积大,需要用以生篾为主的大量材料和人力进行制作,平时分散在全村几处大禾塘(晒谷场)上进行,由数位各有特长的老艺人分别在各处担任指导,具体的制作工作由中青年村民自愿担任。制作期间,不论白天晚上,制作场上都可见人头涌涌,砍竹削篾、搓绳锯木,人人争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道具种类很多,而且每种道具都附有耐人寻味的意义,个个师出有名,例如有巨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吐玉书、成虾吐目、奔鹿回头等。道具的艺术意念是人们生活意愿的集中反映。如舞在火狗队伍最前边的那条翻滚如飞的巨龙,是勇气和活力的象征,是人们祈望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思想寄托;麒麟和成虾是传说中的神仙坐骑和在佛祖旁听经得道之福物,两者口吐“玉书”与“红日”,预兆当地要出大文人和大人物;双凤朝阳展现出村人对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的美好祈愿;而奔鹿回头则表达了出嫁女和出门人对家乡的眷恋之心。

能够把村人美好祈愿通过道具艺术化地反映出来的,是麻车村历代的织制民间艺人,他们代代相传,不断完善,终于创造出许多有艺术价值的舞火狗道具。这些道具织制技艺精巧、设计别出心裁,完全是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其特点是:近看轮廓模糊,远看形象清晰;未点火平平淡淡,点火后栩栩如生。

麻车舞火狗的消息一传开,人们都想一睹为快。因此,在舞火狗的几天几夜里,亲朋戚友及观赏者从四方八面蜂拥而至,麻车村顿时人山人海。据说,到麻车村观赏舞火狗的人最多一晚达6万之众。舞火狗的主要活动形式是点着道具上的香火,一次结队大游行。由壮健精明的中青年人负责舞动火狗,少则四五百,多则近千人。

入夜,人们集结在村中所有大街两旁,或村边大路两侧,以及近十口大鱼塘对岸,观赏火狗游行的盛况。从21时至23时,麻车村鞭炮轰鸣不绝、烟花闪烁不息,道具上香火散发出来的浓烟,将麻车村笼罩在烟山雾海之中。

今天,“麻车火狗”的活动有了更新的发展和提高,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成为一种表演的艺术形式,例如“巨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吐玉书”、“咸虾吐日”、“犀牛望月”、“奔鹿回头”、“宝鸭穿莲”等,表现了人们丰收后的喜庆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秋风凉月之时,夜色中光彩熠熠,欢声笑语,盛况空前,呈现出人寿年丰的吉庆景象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