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秦晋之间,在陕西韩城龙门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的张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大气磅礴的黄河文明与恢宏的华夏史在这里叠加,赋予了韩城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片沃土之上,流传着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寄托着执着努力、奋勇向上精神的“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她,滋养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激励着生于斯养于斯的后辈子孙。
龙门,又名禹门,亦称“禹门口”,扼黄河之咽喉,地处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据《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清乾隆《韩城县志》记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亦称禹门渡。《三才图会》记载:“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赛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尽斧凿,形状似门,故称龙门”。
龙门山横跨黄河两岸,把黄河紧紧夹在中间。两山对峙,形如门阙,上入霄汉,陡壁千仞,危耸险峻,地势异常险要。东西龙门山上均建有禹庙,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峻秀雅,雕梁画栋,绚丽异常。站在庙前,深感“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的传神。沿龙门逆水而上,两岸如同刀砍斧劈,行约4公里处为“石门”,此乃黄河最窄之地,咆哮的黄河在此被夹成一束水流。九曲黄河从雪峰连绵的莽莽昆仑奔腾而来,一路上,集千流,汇万溪,裹挟着黄土高原上的泥沙呼啸着直奔龙门。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到此处:洪流扑岸,奔腾湍急,浪花飞溅,百漩相连,波涛汹涌,咆哮如雷,险不可测,一种水自天泻、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气势滚滚袭来……古人咏诗赞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之佳句。韩城八景之一的“禹门春浪”即指此处,龙门胜景,山水相映,实乃天下一大奇观。
这,也正是“鲤鱼跃龙门传说”的渊源所在。
相传大禹凿开龙门,眼望山峡两岸,悬崖峭石壁立千仞,相对如门,惟有神龙可越,遍招英才。东海众多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闻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钟灵毓秀之才管护龙门,镇压恶蛟作祟,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参加竞选。远未望见龙门之影,那一条条灰眼鲤鱼们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无奈又游回东海。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排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龙门脚下。禹王一见大喜:“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是龙”。鲤鱼们一听,立即鼓腮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起,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余高,便跌落摔于水面之上,浑身疼痛。但并未灰心丧气,日夜苦练摔尾跳跃之功。如此苦练七七四十九天,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达百丈龙门,还相差很远。
大禹看到鲤鱼们肯用功苦练过硬本领,激流勇进,便点化:“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便对群鱼说:“这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多谢禹王!”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腮,甩尾猛击水面,只听“漂漂”的击水声连接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禹王便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跃上了日夜向往的龙门。却说最后那条曾为众鱼多次垫身的金背鲤鱼,眼看同伴都跃上龙门,唯独自己还留在龙门山下,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向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便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鳍猛击浪峰,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入蓝天白云之间。一会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点红,瞬时,金背鲤鱼幻化成一条吉祥之物——黄金龙,大禹便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据当地老人讲,如若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即刻放生。
从此,“鲤鱼跃龙门”便成为天下招考英才的象征,有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后人以“鱼龙变化”、“身登龙门”来比喻金榜题名,青云直上。老百姓把幸福生活的飞跃或事业的成功,亦称为“鲤鱼跃龙门”。千百年来文人学士,皆以“一登龙站,身价十倍”而自豪。韩城自古读书人多,把“进学中举”喻为“鱼跃龙门”。城内还设立过“龙门书院”,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的作法也来源于此。现在,龙门镇大前村小学开设了大禹班,以大禹精神为治学理念,以鱼跃龙门为校徽图案,激励着少年学子,弘扬和传承着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在韩原大地妇孺皆知,是韩城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神话故事,世代流传,是韩城人民的智慧结晶。这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标签,它是韩城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实用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应用价值。它寄寓着韩城民众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对鱼跃龙门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欣赏之感,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历史,而且在大力发展韩城当地旅游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故事的起源地——龙门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带动着周围的遗迹景观、山川胜景等,均成为韩城旅游的主要资源。直插云霄的陡壁、驰骋飞流的黄河、横架天堑的桥梁这些客观实物加入灵性的传说,让这里更具有了生动性、丰富性,使优美的传说依然徜徉在风云涤荡之间,让人们在追寻遥远过去时,增加对生活的热爱。
鲤鱼跃龙门所折射出的逆流而上、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不仅影响着世世代代的韩城人,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韩城城里还设立过“龙门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