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北部12公里处,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古镇山环水绕,绿树成荫,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整个古镇建筑成“坤”字型,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镇,素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灯之乡”的美称。
光禄古镇是姚安最古的城镇,也是滇西及楚雄州最古老的古镇之一。同时也让外界客观地评价为“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汉武帝元封二年始置弄栋县,为益州郡所辖的二十四县之一。唐朝设姚州都督府,管辖今滇西、川南、黔西大部地区,史称“三川之门户,南诏之中枢,滇中之锁钥”。宋朝时期,姚州为大理国的八大名府之一。元朝升为姚安路,设姚安路军民总管府于光禄,领姚安、大姚等地,直至明太祖1382年设立姚安军民总管府,其府城及政治中心才逐渐南移至今栋川。清初延袭明代建制,至雍正七年实行“改土归流”,裁府归州,隶属楚雄府。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分姚州为姚安、盐丰二县。光禄原系官名,秦时为郎中令,南诏大理国及明朝先后对姚州高氏土官加封光禄大夫、光禄少卿,后人将其官职与地名相通而得名。解放前为光禄镇,1950年为光禄区,1958年并大姚县为光禄公社,文革期间曾改名为红星公社,1984年与左门合并为区,1992年设立建制镇至今。
光禄古镇拥有荷塘月色庄园、东方玫瑰谷、金科利现代农业观光园、蓝丰蓝莓园、百果园等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一年四季,季季有景,色彩斑斓绚丽。每年2月至11月,游客们可在不同时间,或观万亩油菜花,或赏三千余亩玫瑰,或笑看千亩荷花竞相绽放。
“光禄”源于官名。宋代大理国相国高泰明因对国家有功,曾被褒奖为晋秩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高明末从黔国公沐天波讨土酋沙定洲之乱之后又忠心辅佐永历帝,后被升为光禄寺少卿。后人将其官衔与地名相通,历代相传,得光禄之名。光禄镇历史十分久远,建光禄古镇的光禄中学时,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矛,附近还出土了铜鼓、扁钟,可见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姚州的先民就已经在蜻蛉河畔耕耘,而且筑有守御的城堡。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定西南夷设益州郡领二十四县,弄栋县城就建在镇前高陀山麓。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率大军“五月渡泸”平定南中,与孟获争战在武栋川,因此在古镇附近出现了“诸葛垒”、“孟获寨”这些历史遗迹。
公元1328年,元文宗在高氏土衙旁设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明太祖时,为姚安军民总管府。总管府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依次是仪门,为迎送宾客之地。一堂,处理政务之地。两厢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二堂,处理军务之地,两厢为会文馆、会武馆。三堂,为最高长官生活起居及平时阅审文案、读书之地。主体建筑南侧,两个院落宽敞明亮,有花圃廊榭亭台,十分幽静。总管府是保存较为完整、雕梁画栋原模原样的古代建筑群,斗拱错综叠加,雕绘灵动,明清风格明显。
始建于唐天祐年间,是全省保留最完整的古寺之一。山门巍峨,气吞平畴广川;钟鼓楼一左一右,编织天圆地方美丽传说;两耳两厢,禅房禁地;大雄宝殿,供奉诸佛;后轩北院百余间,曲径相通。禅院林园台榭,古树名花异草,是一个清幽清凉之地,是一方大彻大悟之境。寺宇背靠重峦叠嶂,又临幽箐林壑,近山泉,远尘嚣,占尽地利;有菩堤女之传说,承龙华盛会之传统,游客多,香火旺,占尽人和。故古往今来,政客商贾,骚人墨客时常慕名前来,或拜佛还愿,或发古今之幽情,或浏览赏玩,不一而足,是光禄四境之“佛寺寻春”。
一个姚州城半部云南史,在光禄古镇的宣传词上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姚州城,半部云南史”,作为姚州城最重要的光禄古镇就像云南千年变迁的刻录机,它记载了大理国的兴衰,留下了诸葛亮的足迹。假如有机会到姚安来,不论旅游、投资,甚至只是路过,一定要到光禄古镇来看看,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云南历史的一个小秘密。
为了突出光禄古镇的特色,姚安将重点突出光禄古镇“福”、“寿”、“禄”、“喜”的四大特色主题,让游客在休闲中就能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土主信仰、道教、佛教在这里并存,这是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地方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光禄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高氏家族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佳话,涌现了高奣映、赵子骧、马驷良、赵鹤清等名人学士。境内有始建于唐天佑年间的龙华寺,有元代设置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有文昌宫、三丰祠、中西合璧的高雪君祠。历史上的“光禄八景”:“佛寺寻春、凤岫雪梨、小桥新柳、佛院探幽、高陀夕照、镜棚夜月、登瀛晚眺、西来赏桂”令人神往。
光禄高氏家族的故事更是一段传奇。高氏始祖是蜀汉时的越夷帅高定,后因叛蜀被诸葛亮平叛所杀。公元十世纪中叶,高氏后人善巨守(善巨即今天的云南永胜)高方辅佐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官封岳侯。其后高氏重权在握,30世祖高升泰干脆夺了段氏皇位。随后,高升泰之子高泰明又将皇位还于段氏,担任相国,遍封高氏子侄于八府四郡。高明清被封为统矢(姚安)演习,世代承袭。元明清三代,高氏先后世袭姚安路总管、姚安土知府、土同知、姚州土同知,延续700余年。
而今的光禄古镇也基本保留着当年高氏及其他5个家族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其中以姚安军民府和高雪君祠最为著名。姚安军民府以高氏宗祠、衙署、戏台呈中轴线布局,规模宏大;高雪君祠则有典型欧洲建筑风格。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高雪君祠,由高雪君之长孙高厚德为纪念祖父而建。1936年,江西太和知县高氏后裔高复亨御任回乡,在原址又重新建造了高雪君祠。
高雪君祠后面是高氏宗祠,祠堂内设忠爱堂,供奉高奣映塑像。高奣映,字雪君,号问米居士,明末清初姚安世袭土司。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一生著书八十余种之多,与顾炎武齐名,是一位学术上有巨大成就和影响的白族学者。
龙华会始于元朝初期,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渊源,源自姚安历史上一段感人的故事。宋末,元世祖平云南,大理国灭。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到昆明,相国高泰祥逃回姚安后被执送回大理,斩于五华楼。高相国的九子一女也跑得五零四散,相互失去联系。排行第七的女儿菩提悲痛国破家亡,兄弟离散,于是在光禄镇的龙华寺出家。随后她在寺内种了九粒菩提树籽,以占兄弟九人的凶吉。不久九粒树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之后从香客手中收到菩提籽的九兄弟在二月初八这天化装成耍刀、耍枪、卖药等各种身份的人前往光禄镇寻找菩提女,劫后余生的十兄妹终于得以重逢团圆。
自此,这个日子便成为老百姓祈求平安的传统节日,多年来经久不衰。夜幕降临,不仅是光禄古镇,整个姚安坝子都成了歌舞的海洋,盛装的年轻姑娘小伙们手拉着手跳起了欢快的左脚舞,悠扬的弦子声伴随着他们度过了一个欢乐的不眠之夜。(感谢摄影:暮村老莫)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