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宝应历史上真正的“八宝亭”

森丽桑2024-01-07

宝应历史上真正的“八宝亭”

八宝亭是宝应最大的文化地标,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

每个在宝应的人,不去八宝亭看一看,着实遗憾。

今天大家去的最多的八宝亭,是纵棹园内的八宝亭,修建于1983年,已然是一座园林景观。而历史上的八宝亭却并不在纵棹园内,而在今天的宝应老城区学墩社区县南街东侧,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如今八宝亭遗址上依然有正方形的条石基座存留,是历史上真正的八宝亭古迹所在地。是宝应县的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八宝亭对宝应来说如此重要,宝应和八宝亭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

根据《新唐书·肃宗本纪》记载:元年建巳月,肃宗寝疾,乃诏皇太子监国。而楚州献定国宝十有三,因曰:“楚者,太子之所封,今天降宝于楚,宜以建元,乃以元年为宝应元年。”大意为唐朝中期,肃宗已病危在卧,于是下诏由太子监国,恰好楚州这个地方献出了定国之宝,肃宗认为楚州是太子的封地,是吉祥的征兆,宜作为年号建立,于是认为得宝瑞应,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同时将发现定国之宝的楚州安宜县改名为宝应县,从此就有了“宝应”这个地名。

而根据传说,有一位真如尼姑由河南巩县辗转来到楚州安宜(即今宝应县)。一个冬日的夜晚,真如在梦乡中,恍然踏上五彩祥云,来到了天宫。玉帝召见了她,赐给她八宝,说:“下界丧乱已久,杀戮不休,腥秽之气直冲云天,坝用神宝,以镇邪逆。今赐八宝,你回去后,交给皇帝。这样,兵革可息,乱世可清。”真如遂将此事汇报刺史崔铣,刺史派人前来勘查。才有了楚州献宝之事。

大家认为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呢?

这个传说很有可能不是真的!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唐王朝因安史之乱一直未能太平,动乱迭起,人心浮动。太子李豫的皇位交接工作危机四伏。此时,肃宗急需一个为臣民所能接受的方法,让儿子正位。也许是楚州剌史善于揣摩帝意,借助“天降符瑞”之故伎;献八宝给皇上,并添油加醋了一段神话传说,自然一拍即合,顺理成章。

如此便有了真如献宝的这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

那这八件宝物到底从何而来呢?

真如献宝是唐朝的事,八宝亭却是明嘉靖年间所建,这背后又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明朝宝应县令岳东升在《得宝河记》中这样记述:“今县治南百步许,相传即古所谓得宝河也……表以碑而护之亭”从该记来看,得宝河在明代县治南百步,可知“八宝”实乃于河中所得,至于“八宝”是何物,有人认为是唐代安宜县在开得宝河的过程中开掘出了更加古老的墓葬,出土了八件价值较高的随葬品并上报了有关部门,就有了宝应定名的故事。

到了明代,知县岳东升在路过得宝河的时候,见河面波光嶙峋,云气殊常,以为太平气象,一片大好,故在得宝河边修建了一座八宝亭,以“光帝德而康华夏!”从此,宝应便有了八宝亭这一处人文地标。

到了清代,知县叶维庚在荒草垣中发现了岳东升的《得宝河记》碑,距岳东升的建亭已过去二百七十七年,而碑石却没有被风雨腐蚀,叶维庚认为是天意留石,以显“八宝”的祥瑞之气能够长存于此,故重建了八宝亭,作《重建八宝亭记》立碑,以彰太平。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民国时期,八宝亭也曾留下了周恩来总理的童年足迹。童年的周总理曾随养母陈氏来宝应探亲,在八宝亭内看书阅报。曾长期担任周总理的秘书和贴身翻译的宝应籍外交官范承祚被周总理亲切的称为小老乡,周总理曾多次深情地向范承祚谈起少年时在宝应的印象,提到宝应的学宫、八宝亭、纵棹园等名胜,询问宝应城乡的变化发展。可见,富有传奇的八宝亭给总理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乡愁。

从唐代的政治事件,到明代的物质载体,八宝亭历经沧桑,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也是宝应古城悠久历史沿革的重要佐证。随着时代发展,八宝亭已迁离了他的故地,但在古迹上累累的条石却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方形的基座残存着宝亭的形制,可以说,八宝亭遗址有着更加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是宝应县的历史文化源头。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