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因其北属巴县、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走马古镇位于九龙坡区,处于巴渝中心地带,早在明代中叶便有驿站,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返渝州、蜀都的必经之地。来往的行人把各种新鲜事也带到了走马古镇,不计其数的民间文化作品,故事也被创作出来,世代相传。《巴县志》记载的“(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重现了走马镇的古驿道。“‘走马岗’事实上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自古以来,又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
“早在500多年前,走马场就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市级民间故事演讲家、走马老街关武庙戏楼茶园掌柜、70岁的刘远扬说。过去古街巷上,进出场镇的城门、过街楼、禹王庙,广东会馆南华宫、山西会馆万寿宫,客栈茶馆、酒楼戏台一应俱全。清晨从重庆出发,黄昏至此已人困马乏,要再翻一座大山才到璧山的来凤驿。天擦黑入山,客货都不安全,行人客商多选择在此歇宿。故而,一到傍晚茶馆、戏台、酒楼多热闹起来,山歌故事、野史裨闻代代相传,走马古镇积淀下深厚的驿道民间文化。
按照古镇传统,从腊月廿四直到除夕前一天,男方家亲戚间要互请“转转饭”,这是象征“团年”的重要家宴;除夕之后的“春酒”,则是包括姨妈老表等亲朋好友的聚会。除夕吃年夜饭、发压岁钱,一大家子尽享天伦之乐。零点一过,全镇送年的爆竹声震耳欲聋。随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屋檐下烧一炷“子时香”,敬天地、敬老人。初一清晨,按传统习俗要到古井边烧香,并担回一担水,寓意“银水朝屋流”。新年的走马古镇老街,龙灯、花船、连萧、龙狮轮番上演,喜庆的乡亲们伴着响切云天的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涌动着。龙珠牵头,炽热绯红的铁水随飞舞的龙灯在空中飞扬,这般原生态的人造“焰火”为古镇所特有;男扮女装的演员坐在色彩缤纷的花船里,扭着秧歌步,帮腔逗乐,惹人发笑;装有小钱的竹竿—连响,敲打出清脆的响声,预示新年有滚滚而来的金银财宝。
这里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的魏显德、魏显发老人讲述走马民间故事,当地人习惯称为“讲圣谕”,教人行善不要作恶,堪称走马人百年流传的家训;民间文艺活动川剧、评书、打花鼓、打合叶、杂技等好戏连台;小孩子提着烘笼满街追闹,烟花绚烂、爆竹声声,还有香气诱人的担担面、醪糟水、荷包蛋、桂花炒米糖,让人乐享古镇新年不夜天。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