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苏宝应名称由来(2)

骊茹子2024-08-31

望直港镇的军师村也得名于宋朝。此地本为河边一三角形滩地,这种地形现代人称为“金三角”,而古代人称它为“金鸡嘴”,日久年深,形成了一个村庄。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右丞相文天祥路过此地,在金鸡嘴住了一宿,作《宝应道中》:“天阔抟南雁,淮南长北驱。甘棠成传舍,细柳作康衢。四海随时变,山河往日殊。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后来宝应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这里建起一座文丞相祠,老百姓俗称为“军师庙”,“金鸡嘴”又改称为“军师嘴”。此庙至清朝已倾颓,清初诗人朱克生《过文丞相庙故址》诗云:“文山丞相此经过,遗庙由来成子河。一片荒原空下泪,夕阳蝴蝶满青莎。”庙虽不存,但这一村名一直保留至今,这也是对文天祥的永久纪念。

都说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而宝应正好不乏与龙相关的地名。泾河乡因泾河而名,泾河历史久远,三国时即有此河。相传海龙王家族中有一小龙因婚爱犯上而发配泾河,这在古戏中也有反映。小龙甩尾巴的地方叫‘龙湾”,龙打滚后留下”龙沟”,龙口喷水处为“龙河”,懒龙被玉皇大帝罚降地称“龙窝”等等。

沧桑几千年,战事不可免,宝应地名中也留下了这方面的诸多记载。古代大凡屯兵驻军处多为“营”,如汜水镇的小营、大营,子婴河镇的王营、孙营,韦镇乡的康营?芦村乡的胡营,这些据说部因南宋元帅韩世忠的军队驻守于此而得名。也有些特殊说法的,为阻挡敌军建楼处,城上叫档军楼弗;春秋战国时为保卫一祠堂而建堡在左侧,该地名曰左堡;唐将尉迟恭驻军处,在今射阳湖镇,叫驻马街;尉迟恭长子葬千镇海塔下,在今曹甸镇仍叫塔儿头。曹操率兵驻处有塘,今称曹塘;东汉末年臧洪、陈容二将训马处,今天平镇还有马厂村。 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后,宝应地名有不少以先烈英名命名,其中村名就有卜几个是纪念烈士的,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还陈列在县烈士陵园里。外客来宝应总要问起为何县城主干道叫pI·挺路,其实这条街道原名中山路,当叶挺将军殉难消息传到宝应后,全县人民为了纪念他,即改中山路为叶挺路,沿用至今未变。

宝应地名还有不少别致之处。储粮的地方为太仓、安串;有水有林叫林溪;亭花相济处谓之花亭、兰亭;天鹅飞落过的是鹅村;潮涨潮落寻迹在落潮村;教师出名的地方,称之为学田村;玩把戏的狮子溜到一处,叫狮庄;还有纪念明战车石轮盘而得名的石仑村等等。真是意含丰盛,不一而足。特别让令人费解的是众多地名中,从“一”到“十”都有,其中最突出的是有近百个村庄、街道都和“三”字结下不解之缘。有面积之说的“三顷六”、 “三顷头”、 “三土地”;有数量表述的“三十担种”、 “三十二担”、 “三十六茅厕”;有反映地形的“三岔口”、 “三尖子”、 “三宝堆”;有汇集姓户的“三姓庄”、 “三家村”、 “三雅舍”;有记录桥河沟的“三步两个桥”、 “三二沟”、 “三洋河”,可渭举不胜举。为何地名中“三”字如此之多;我看这一是追求“一加二等于三”的朴真之理,二是“事不过三’的民间传意之迹;三是“三五为众”取其多数之义。 历史的车轮把90年代的中国推向了市场经济大潮。然而古今总是不能割断的。

在宝应成千上万的街巷村庄的名称中, “市场”的体现也可见一斑。城上有个著名的“鱼市口”, 曾繁荣一时。割尾巴的年代,鱼市口不见了鱼市.近些年,鱼市口又重新恢复发展,物产极为丰富,真个鱼虾富足龟鳖肥。夏集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四县八乡数万人前来赶集做生意,年盛一年。另有以开油坊而得名的油坊头村, 长瓜卖瓜的瓜园村。清雍正年间,一户在河口以树为档,对来往船只收费,至今叫档子桥。今天地方上自费筑路建桥没收费站,原来是古已有之。

宝应,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地名拾趣,趣中见义,宝应历代志书和《宝应名胜记略》中有大量史载,可见古人早就重视地名文化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