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底定街民间,有一俗称“花山”的空地,这里原有一座土山,本是古墓,现已为平地。在“花山”西侧,即是桃源洞旧址。此景点是宋工部侍郎杨绍云所建。
杨绍云的祖父宋代中书舍人杨邦弼与王蘋、陈长方三人,为避战乱,由福建迁居震泽,人称震泽“三贤”。镇西普济寺东原建有“三贤祠”纪念他们。杨绍云退隐回镇后,就在其旧屋,通儒堂北增建定轩,广达数亩。因仰慕晋代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定轩内叠成一洞,异石林立,称为“桃源洞”,又在镇西筑水桃源洞,别号“小武陵溪”。杨绍云去世后六十余年,家道衰落,其后代将定轩售给陈长方之孙陈行之、陈得之。后来,陈氏亦家业不振。定轩数易其主后,景象渐败。元代定轩毁于战火。明万代(1573-1619年)中,广东潮州通判沈有光告老回震泽。沈有光“劳苦三十余年、南北东西数千里”,回乡已是白发苍苍,深感“浮生若梦,人寿几何”,于是怡情养性,“垒石为山,凿坎为池”复建桃源洞,名为“复古桃源”。
“复古桃源”是园艺佳构,洞中别有天地。沿径深入,忽而阴不见日,忽而阳光灿烂,山崖老树横生,隐约可见日月。若登临假山远眺,则可见巍然耸立的慈云寺塔、隐隐的洞庭山色、密集的民房以及頔塘河上联翩的帆樯……!“复古桃源”假山堆砌的灵巧,规模之宏大,可称江南之冠。现存的实景和文史资料中,再也找不到如此庞大精巧的园林杰构了。
沈有光的“复古桃源”至明代天启年时,已为一位号位文正的老人所有了。老人又为古迹增添了钓滩、鹿房、招鹤墩、牡丹台、伯夷桂、石棋枰等景物。但至清时,此古迹再度洞门深锁、古木萧条,一片荒凉了。幸而明庄宪臣在《桃源小隐记》一文中,记下了这一园艺杰构的景象,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古桃源”的旧址已是震泽山泉书场。在场的后院尚能见到几座假山和幽暗的山洞。当地传说,从此洞下去可以直达太湖洞庭山巅。如今,山泉书场亦不复再见,“复古桃源”处已是一片民房了。
“复古桃源”凝聚着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浓缩着江南文化的精萃,也显现着震泽古镇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虹桥位于镇西北,新开河、公园附近,初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先后重建。拱形单孔,平缓俊秀。与虹桥相隔数步,另有一座名为塔影桥的石拱桥,双桥紧邻,相映成趣。
虹桥地近乡村,慈云寺塔遥遥在望,小桥流水,景色宜人。历代文人,留下了优美的诗篇。清代倪师孟在《虹桥晚眺》诗中写道:“寺拥残云明雁塔,波浮新月落虹桥”。“虹桥晚眺”由此得名。最令人称绝处是,每逢中秋月夜,步上虹桥,只见慈云寺塔的倒影正悬于附近塔影桥的桥洞水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仅一晚有此奇观,真可与杭州“三潭印月”、苏州“石湖串月”相媲美。清人庄观的《塔影桥》诗,为我们摄下了这一奇观:“怪道月光寒似水,一条倒影伴游鱼。”
1918年,在虹桥东边近处,增建一亭,名为“小垂虹亭”,赞扬此处的风光,有可与吴江“垂虹亭”媲美之处。建亭后,栽树数枝,更为这景点增色不少。“小垂虹亭”上的对联描绘道:
远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画本;
近邻塔影花香鸟语尽诗情。
1935年因开凿頔塘转道河(新开河)、创建公园、虹桥才南迁至现址(底定社区)。重建的虹桥,较原桥小,但型制相似。桥两则各有对联一副:
鸭头新涨湖光远;
雁齿斜连塔影横。
波平柳岸长虹卧;
水绕渔村半月悬。
对联中有眼前景,但更多的是对虹桥美景的怀念之情。有趣的是,数十年后,桥畔真成了渔民定居的地方。这里无市区的喧闹,倘逢晴好月夜,漫步桥畔,虽不能再睹当年桥洞塔影倒悬的奇观,但“水绕渔村半月悬”,宁静的水乡夜景,亦足以让人留恋忘返……
震泽镇北郊(现三扇村)有一湖泊,长近9公里,面积8800余亩,古时俗称牛娘湖或牛羊湖,现名长漾。长漾中有一土墩,四面环水,地广两亩。传说这小墩“大旱不见水甚减,大涝不见水甚增”,与湖水同时上下浮动,极为神奇。土墩因此名为“浮玉”。乾隆《震泽县志》记载:“湖中有浮玉墩”。
唐代诗人张志和,婺州金华人,肃宗时官至侍诏翰林,后被贬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湖州刺史颜正卿、茶圣陆羽交谊深厚。一日,张志和闲游至牛娘湖,乘船上墩,见墩上清静出俗,便脱口咏出“数椽结庐,一水环镜。玉山浮游,震泽清净”四句诗。于是,就定居在墩上,终日垂钓。后人为纪念张志和,便将浮玉墩改称为“张墩”。
宋理宗瑞平二年(1235年),墩上建造了浮玉庵。后来浮玉庵渐成规模,僧人众多。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中相继重建后,浮玉庵气势恢宏。庵宽五间,前为寂照斋、香林室,中为大悲殿、香积厨、击楫轩、如来殿、水晶楼、树下居,后有僧舍斋房。当时的张墩景色秀绝:南对慈云寺塔,北列洞庭诸山;往来的帆樯在竹林间映现;庵内传出的钟鼓声,在湖面上悠悠飘荡……。明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把墩上景观称之为宋代米芾、元代赵孟兆页笔下的水村图画。陈继儒还称张墩可与长江中的金、焦二山媲美,“吞天地,浴日月,皆古今东南巨丽之观”。
孤墩出水,与尘世若即若离。张墩成了古代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明嘉靖年间,吴江儒生杜道升科举落第,回归震泽,一度曾想隐居张墩,焚香遁世,一了此生。明代范允(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迷恋牛娘湖的浩渺烟波,亦想效法张志和,弃官垂钓于此……。
百年风云,震泽多难。上世纪三十年代,我镇沈秩安先生撰写《震泽八景记》登张墩踏勘时,浮玉庵香火早熄,仅存断碑碎石,破屋数间,神像几座。而且湖中有蛇,游人不敢至,只有捕鱼人在那里聚集。而今张墩已无踪迹只剩茫茫一片烟波,但与湖水同时上下浮沉的神秘岛的故事,还将代代流传下去……。
塔尔寺每年举行四次祈愿大法会,当地的僧俗群众俗称为“四大观景”。因为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是佛教的斋月,在这4个月中塔尔寺都有传统的供养法会。法会期间寺内举行诵经、讲经、辩经、祈祷、施供、布施、跳...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
在滇中彝州牟定县,有一个彝、汉杂居的民族地方叫狗街。在狗街地域上的姑娘、小伙,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若要缔结姻缘,完婚成家,都必须遵循传统的婚姻规则,演绎这样一串冗长的婚俗。提亲男女青年不论是...
皖南地带,人家常有二喜。是为红喜与白喜。红喜是指结婚、生子、高升等喜庆之类;白喜却是老人升天,老人白柒等等(其他任何非正常自然死亡除外)。这两喜相同之处,便是大摆宴席,同村亲戚之人聚合一堂。但明显不同...
抢头杵是金华婺城区汤溪范姓村民在清明祭祖时的一个十分奇特、有趣的民间活动。它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以家庭婚姻为目的,搭起青年男女互相交往的平台,并在游戏中加深了解,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抢头杵”史载《汤溪县...
“桑沼哩”,俐侎人还称之为情人节或情人街,可谓是最“古老”的情人节。彝族姑娘“桑沼哩”是彝族俐侎人语,意是指相约到桑树脚的温泉沐浴。俐侎人还称之为情人节或情人街,是居住临沧市境内彝族支系永德乌木龙俐侎...
在客家人地区每到端午前后有吃酿苦瓜的习惯,因为端午前后正是新鲜苦瓜上市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谁家又准备酿苦瓜吃了。客家人的酿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后把肉馅(有的地区是糯米馅)塞进掏空的苦瓜里面,然后放进...
如果您在多哥首都洛美街头看见一座高高搭起的布棚,棚下身着五彩盛装的男女老幼团团围坐,载歌载舞,欢笑不绝,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次联欢或街头表演,因为这是多哥埃维族人的传统葬礼。埃维族人认为,去世意味着人的灵...
在茂名的传统风俗中,婚姻程序一般都包括六个步骤,俗称“六礼”。一礼:纳采(即今日的“问吉”)。男方家长托媒人传达与女方通婚之意并转送礼品。若女方已许配他人或无意与男方通婚则要买红糖用红纸封上压在男方送...
走南闯北,饕餮天下美食,而云南哈尼族的长街宴,则是给人别样的体验感受,地处西南边陲的红河州是哈尼族聚集的地区,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前后,哈尼人就要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昂玛突节”以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