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底定街民间,有一俗称“花山”的空地,这里原有一座土山,本是古墓,现已为平地。在“花山”西侧,即是桃源洞旧址。此景点是宋工部侍郎杨绍云所建。
杨绍云的祖父宋代中书舍人杨邦弼与王蘋、陈长方三人,为避战乱,由福建迁居震泽,人称震泽“三贤”。镇西普济寺东原建有“三贤祠”纪念他们。杨绍云退隐回镇后,就在其旧屋,通儒堂北增建定轩,广达数亩。因仰慕晋代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定轩内叠成一洞,异石林立,称为“桃源洞”,又在镇西筑水桃源洞,别号“小武陵溪”。杨绍云去世后六十余年,家道衰落,其后代将定轩售给陈长方之孙陈行之、陈得之。后来,陈氏亦家业不振。定轩数易其主后,景象渐败。元代定轩毁于战火。明万代(1573-1619年)中,广东潮州通判沈有光告老回震泽。沈有光“劳苦三十余年、南北东西数千里”,回乡已是白发苍苍,深感“浮生若梦,人寿几何”,于是怡情养性,“垒石为山,凿坎为池”复建桃源洞,名为“复古桃源”。
“复古桃源”是园艺佳构,洞中别有天地。沿径深入,忽而阴不见日,忽而阳光灿烂,山崖老树横生,隐约可见日月。若登临假山远眺,则可见巍然耸立的慈云寺塔、隐隐的洞庭山色、密集的民房以及頔塘河上联翩的帆樯……!“复古桃源”假山堆砌的灵巧,规模之宏大,可称江南之冠。现存的实景和文史资料中,再也找不到如此庞大精巧的园林杰构了。
沈有光的“复古桃源”至明代天启年时,已为一位号位文正的老人所有了。老人又为古迹增添了钓滩、鹿房、招鹤墩、牡丹台、伯夷桂、石棋枰等景物。但至清时,此古迹再度洞门深锁、古木萧条,一片荒凉了。幸而明庄宪臣在《桃源小隐记》一文中,记下了这一园艺杰构的景象,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古桃源”的旧址已是震泽山泉书场。在场的后院尚能见到几座假山和幽暗的山洞。当地传说,从此洞下去可以直达太湖洞庭山巅。如今,山泉书场亦不复再见,“复古桃源”处已是一片民房了。
“复古桃源”凝聚着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浓缩着江南文化的精萃,也显现着震泽古镇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虹桥位于镇西北,新开河、公园附近,初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先后重建。拱形单孔,平缓俊秀。与虹桥相隔数步,另有一座名为塔影桥的石拱桥,双桥紧邻,相映成趣。
虹桥地近乡村,慈云寺塔遥遥在望,小桥流水,景色宜人。历代文人,留下了优美的诗篇。清代倪师孟在《虹桥晚眺》诗中写道:“寺拥残云明雁塔,波浮新月落虹桥”。“虹桥晚眺”由此得名。最令人称绝处是,每逢中秋月夜,步上虹桥,只见慈云寺塔的倒影正悬于附近塔影桥的桥洞水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仅一晚有此奇观,真可与杭州“三潭印月”、苏州“石湖串月”相媲美。清人庄观的《塔影桥》诗,为我们摄下了这一奇观:“怪道月光寒似水,一条倒影伴游鱼。”
1918年,在虹桥东边近处,增建一亭,名为“小垂虹亭”,赞扬此处的风光,有可与吴江“垂虹亭”媲美之处。建亭后,栽树数枝,更为这景点增色不少。“小垂虹亭”上的对联描绘道:
远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画本;
近邻塔影花香鸟语尽诗情。
1935年因开凿頔塘转道河(新开河)、创建公园、虹桥才南迁至现址(底定社区)。重建的虹桥,较原桥小,但型制相似。桥两则各有对联一副:
鸭头新涨湖光远;
雁齿斜连塔影横。
波平柳岸长虹卧;
水绕渔村半月悬。
对联中有眼前景,但更多的是对虹桥美景的怀念之情。有趣的是,数十年后,桥畔真成了渔民定居的地方。这里无市区的喧闹,倘逢晴好月夜,漫步桥畔,虽不能再睹当年桥洞塔影倒悬的奇观,但“水绕渔村半月悬”,宁静的水乡夜景,亦足以让人留恋忘返……
震泽镇北郊(现三扇村)有一湖泊,长近9公里,面积8800余亩,古时俗称牛娘湖或牛羊湖,现名长漾。长漾中有一土墩,四面环水,地广两亩。传说这小墩“大旱不见水甚减,大涝不见水甚增”,与湖水同时上下浮动,极为神奇。土墩因此名为“浮玉”。乾隆《震泽县志》记载:“湖中有浮玉墩”。
唐代诗人张志和,婺州金华人,肃宗时官至侍诏翰林,后被贬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湖州刺史颜正卿、茶圣陆羽交谊深厚。一日,张志和闲游至牛娘湖,乘船上墩,见墩上清静出俗,便脱口咏出“数椽结庐,一水环镜。玉山浮游,震泽清净”四句诗。于是,就定居在墩上,终日垂钓。后人为纪念张志和,便将浮玉墩改称为“张墩”。
宋理宗瑞平二年(1235年),墩上建造了浮玉庵。后来浮玉庵渐成规模,僧人众多。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中相继重建后,浮玉庵气势恢宏。庵宽五间,前为寂照斋、香林室,中为大悲殿、香积厨、击楫轩、如来殿、水晶楼、树下居,后有僧舍斋房。当时的张墩景色秀绝:南对慈云寺塔,北列洞庭诸山;往来的帆樯在竹林间映现;庵内传出的钟鼓声,在湖面上悠悠飘荡……。明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把墩上景观称之为宋代米芾、元代赵孟兆页笔下的水村图画。陈继儒还称张墩可与长江中的金、焦二山媲美,“吞天地,浴日月,皆古今东南巨丽之观”。
孤墩出水,与尘世若即若离。张墩成了古代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明嘉靖年间,吴江儒生杜道升科举落第,回归震泽,一度曾想隐居张墩,焚香遁世,一了此生。明代范允(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迷恋牛娘湖的浩渺烟波,亦想效法张志和,弃官垂钓于此……。
百年风云,震泽多难。上世纪三十年代,我镇沈秩安先生撰写《震泽八景记》登张墩踏勘时,浮玉庵香火早熄,仅存断碑碎石,破屋数间,神像几座。而且湖中有蛇,游人不敢至,只有捕鱼人在那里聚集。而今张墩已无踪迹只剩茫茫一片烟波,但与湖水同时上下浮沉的神秘岛的故事,还将代代流传下去……。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