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兴安盟遐福寺(黑帝庙遗址)(2)

浅夏忆汐2024-04-18

遐福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26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由科尔沁部十旗王公集资兴建。最初供乃济陀音活佛坐床诵经的佛寺。

位于巴彦呼舒镇西郊的遐福寺又称黑帝庙,是原图什业图旗(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在清廷理藩院注册的十三座寺庙之首。由西藏四世班禅弟子土尔扈特蒙古族乃济托音活佛坐床主持的,由科尔沁部十旗共同集资兴建的佛教在东蒙古地区的传教中心。当时,建有遐福寺、双福寺、慈福寺、广福寺、阐福寺等5座寺庙,兴盛时期有喇嘛500多名,统称黑帝庙。5座寺庙建筑风格多样,有汉族古典式、藏式、蒙藏混合式等。

遐福寺位于巴彦呼舒小城的北面,依山傍水而建。蒙古语称“黑帝苏莫”,又作“黑帝庙”,意为佛寺。蒙古语俗称“伊克苏莫”(意为大庙)。汉语俗称大庙、黑大庙。“遐福寺”为清朝朝廷赐名。

据资料记载,当年“遐福寺”建设,布局严谨,建筑宏伟,殿堂辉煌,景色幽静。庙外观以石砌成,白壁红边,冒采用汉式坡顶。院内各种花儿竞相绽放,在绿树成荫中有可供休息的凉停。

大雄宝殿是现存庙里最早的建筑,是第一世活佛的住所,1644年建,砖木造结构,南向。大殿建于约700mm高的台基上,硬山屋项,面阔3间,进深2间。殿内供有三世佛。大殿是二层楼其风格融合汉、藏的建筑艺术,把汉式的坡顶、斗拱、方亭和藏式平顶,梯形窗、异形柱等结合在一起,整体形象生动和谐,构成了汉藏结合的艺术风格。大殿顶黄金镀瓦,在阳光下金光四射灿烂夺目。寺庙顶部四角是有铜制锦金经柱,以示顶天立地。大殿正墙壁顶部正中有铜制锦金轮和面对而立的神鹿像,以示长寿万年。

大殿内部支撑全部为红漆明柱,各柱上围裹着各种丝质绣飘带、幢、幡等,墙面挂有唐卡,天花板上绘有古代龙凤图案。画柱雕梁绘有佛经故事。正堂正门上方,悬挂着汉、蒙、藏四题合壁的《遐福寺》匾额,一方《大经堂》位于正殿前部。供奉的主佛由金铂镀成,头冠嵌有硕大的珍珠,黑暗中发出神秘的亮光。墙壁上点满酥油做成的灯,满大殿飘着奶油的香雾,香客会情不自禁向佛祖深深的拜去。

大经堂位于正殿前部,为喇嘛活佛集中诵经场所,殿内墙壁上挂满了丝织或彩绘的各种佛像,两侧的长条供桌上陈列着供具、器皿、银鼎、长短经号等各种法器。经堂正中摆着活佛用过的檀香木做成,铺有黄蟒锻垫子的宝座一个,前面排列着四行铺有地毯的诵经席,为喇嘛徒众之用。

经堂后面为佛堂,中央上悬挂着锻制绣花的伞盖顶幔,意为佛光普照。正中莲台上供有120两银铸成的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按佛位顺序依次排列黄教始喀巴、三世佛、阎罗帝君、天母、长寿佛、玛哈嘎喇、罗刹天王、执金刚、千手佛、白渡母、药王佛等上百个铜铸镀金的大小佛像,这些佛像神态自然、逼真。在佛像前供桌上摆满了银、铜制的佛碗和香炉,终日香火缭绕,佛灯长明。

“遐福寺”红漆山门两侧有泥塑高大的四大天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除了正殿、经堂、佛堂外,后院还有雄伟壮观的藏经殿。听说殿内珍藏《甘珠尔》、《丹珠尔》等大藏经外还有各类经卷数千卷。解放后都不知去向了,特别是文革庙影都没了。

再向院后走就可以看见高耸的白塔一座~菩提塔,高21米,相传该塔是乃济陀音一世95岁寿辰建成。塔顶嵌有佛教法器,铜制日月模型。庙宇、白塔相互辉映,十分壮观。

乃济陀音活佛属于藏传佛教的班禅袭。他最初在科尔沁传教,最后促成“遐福寺”的建立。后因某种原因乃济陀音博克大转生二世至七世都在呼和浩特‘崇福寺“坐床。乃济陀音喇嘛97圆寂,将其舍利(遗骨)安置在白音胡硕“遐福寺”主体庙二楼上银制塔形佛龛内。“遐福寺”一直由门徒的各大弟子打理,直至八世为止。

“遐福寺”的遗址是现在旗电力局办公地,庙在文革中荡为平地,只有那老榆树保守者曾经的记忆。曾经代表长生天的保佑万众生息的“庙地”被现代高楼取代,小城唯一古迹不在。

2007年,科尔沁右翼中旗恢复建设黑帝庙。除了大雄宝殿,其余建筑都是文革后陆续新建的。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