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大佛位于四川省仁寿县城北35公里高家镇鹰头村牛角寨山上。牛角寨地处龙泉山脉,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连接,重峦叠嶂,东面平畴府视千里,近观鹰头水库,远眺简阳三岔湖,水面银光耀眼。寨上古柏苍郁,寨下怪石林立。寨之东侧崖壁依山凿造弥勒胸像一尊,这就是雄壮崇高,庄严肃穆,匀称稳重,“具体而微”的乐山大佛的蓝本——仁寿大佛。于公元707年建成,早于乐山大佛96年。仁寿大佛坐西向东,坐高15.85米、宽11米,属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尊胸像,真可谓“中华第一胸佛。”
牛角寨地处双流、简阳、仁寿三地交界处,地理位置绝佳。大佛在寨东侧崖壁上依山镌造,于公元707年建成。它头高7.7米,颈高1米,胸高4.85米,面部宽4.6米,肩宽11米,是中国大佛中唯一一尊胸佛。有趣的是,它在工程布局、人物形态上与乐山大佛极为相似,加之比乐山大佛先建成6年,因此,有文物专家曾认为它是乐山大佛的蓝本之一。
仁寿大佛与乐山大佛工程布局极为相似。仁寿大佛与乐山大佛均是三面凿山为岩,山佛一体,坐西向东,面对水面。龛壁两侧都配二金刚,两龛造像都无龛顶,均建大佛阁保护。连排水系统都一样,在大佛头背处开凿隧道排水。
两尊佛像一大一小,一先一后犹如孪生兄弟。两尊造像均为弥勒佛,外貌清晰,面型丰满,嘴微闭,目微启,眉似弯月,慈眉善目,平视东方,神态安祥,发成螺髻,线条流畅,只看照片,简直就是同一佛像,只是仁寿大佛体量小些而已。
在唐代,雕刻大佛已盛极一时。在四川现存的大佛中,高度在10米以上的就有18尊之多,而在这些大佛中,没有两尊造像在造型上如此相似,在工程上如此相同,两佛应来自同一张蓝图。
乐山大佛是海通带领工匠始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通过几代的努力,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海通在凿刻乐山大佛之前,走遍中华大地,对石刻的石质、大佛的形态姿势进行仔细考究,都没有一处满意的。最后在乐山东部100余公里的陵州(今仁寿)牛角寨处发现一尊大佛胸像,其佛刻形态正符合要求。因此绘制蓝图,放大雕刻施工,其胸头像完全与仁寿大佛一样,只是乐山大佛为全身坐像,双手平放双膝。所以,仁寿大佛为乐山大佛之兄一点不假。
仁寿大佛没有碑记,大佛龛中的题记早已模糊不可辨认,但在53号“三宝”龛右壁“南竺观记碑”中有题记“……大唐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太岁乙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在牛角寨摩岩造像群中,仁寿大佛的体量最大,所处位置最好,是造像群的核心,是“主体工程”。与之相比,山下怪石上的雕刻,虽然很多雕刻精美,相对而言应是“附属工程”。所以“仁寿大佛”这一主体工程必然是在“附属工程”完工之前完成,也就是其完工时间应在“大唐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之前。根据雕刻大佛的工程量和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仁寿大佛应雕刻完工于大唐开元年间,即公元730年左右,早于乐山大佛“大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仁寿大佛”应是乐山大佛的兄长。
两尊大佛相距不远,一前一后,一大一小,在工艺上和工程上如此相似,必然存在某种联系。查阅吕立春先生的《中国大佛》画册,其中收录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10米以上的各势大佛,当然乐山大佛和仁寿大佛也名列其中,也再难找到一尊佛像相似于乐山大佛和仁寿大佛。今天,查遍古代文献资料,没有一点关于仁寿大佛的建造记载。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摄知嘉州时在诗序中记道:“(能仁院)前有石像,高丈余,盖作大象时式也。”其诗云:“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徒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这说明乐山大佛是有小样的,是经过多次试验后才凿成的。乐山大佛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下,有小样也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仁寿大佛与乐山大佛在形象和工程上如此相似,相距不远,且仁寿大佛先完工,所以仁寿大佛应该是乐山大佛的蓝本。
有了仁寿大佛是乐山大佛的试雕小样的结论,对于仁寿大佛为何只凿胸像也就迎刃而解了。按照佛教造像仪轨,大佛都是全身像,正如我们今天的证件照都是大头像一样。仁寿大佛只凿胸像,违背佛教造像规范,一种可能是由于经费不足,半途而废。但实地察看,雕刻大佛的石头固然十分坚固,但二十米以下却是一片石谷子地带,是易碎石,根据其高度和下半部的石质,无论是站像,还是坐像,都江堰市无法给大佛一个全身。我们的祖先并不愚蠢,不至于如此选地造像,所以仁寿大佛不是由于经费不足而造半身。作为蓝本,只需对大佛最难的头像部分进行精雕细琢,胸部以下无须作过多的要求。所以我们的祖先在凿造世界第一大佛的同时,也造就了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尊胸像,“中华第一佛”——仁寿大佛。今天,仁寿大佛这一唯一的保存完好的蓝本就十分珍贵了。
仁寿大佛历史文化丰富,精品众多。仁寿大佛周围,牛角寨山下近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镌刻佛、道造像101龛1519尊。其中佛教造像95龛1395尊,道教造像6龛124尊,多数保存完好,精品众多。其中“维摩诘问疾图”、“观无量寿佛经变”、“千佛”、“弥勒大佛”、“三清”、“并列真人群像”等6龛录入《中国美术全集•四川雕塑卷》,向国内外发行。“三清”龛造像为我国道教造像精品。“观无量寿佛经变”人物众多,造像生动,构图与其他地区不同,尤以“十六观”中情节和人物布局尤其别致,为全国仅有。
从古至今,仁寿大佛声名远扬,牛角古寨灵山福地。明末张献忠曾在此抗拒当地豪绅武装。民国28年,已故原国家领导人张澜曾到牛角寨留影、题词。今天,每逢大佛生日,牛角古寨车水马龙,信众善士,接踵而至,参观祭拜达数万余人。
相传,张献忠攻仁寿前曾做一梦,一老翁相告:“攻陵州 (仁寿),须牛角寨为营。”第二天,他就到牛角寨观察,正遇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山间小溪渡桥被淹。张献忠涉水过河,被漩涡卷入水底。正当岸上的人惊恐之际,他却随漩涡翻滚,从对岸溪边冒出水面。张献忠上岸后冒雨赶路,沿途叩拜,磕了360个头来到大佛阁,求方丈指点迷津。
此后,张献忠率军来到牛角寨筑工事、备粮草,并特制养马槽和饮水缸,由兵士下山挑水供人畜饮用。神奇的是,到了第四十九天,山上就冒出一股清泉,免去兵士挑水之苦。军心大振,张献忠军与豪绅武装激战数月,终将知县刘三策斩杀。
待清顺治元年,张献忠再到牛角寨,只见曾经三年他面朝家乡叩拜的石头上,长出的草木如香烛插于佛前。后来,人们就把张献忠思念家乡所站的石包取名 “望乡石”;焚香叩拜的石头取名“香炉石”。而那几处草木也如香烛拱佛,四季常青;当年的养马槽和饮水缸也保存完好,供后人观赏。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
风车日的来源风车日是荷兰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荷兰地势低洼,经常受北海海风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江河,泛滥成灾。荷兰人为了与海水作斗争,就利用风车排水,变沧海为良田。荷兰由此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