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文耀2024-04-05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河南登封法王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塔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密檐式,第一层塔身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40米余。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

法王寺,原名大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北依嵩岭,合抱如椅。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山峰罗列,溪水潺流,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寺东有峡,形若半圆形的大门,位于嵩山顶端,为“嵩门”。法王寺环境幽美,风景如画,登封八大景之一的“嵩门待月”就在这里,人称嵩山八景之首。宋代楼异吟《玉柱峰》曰:”环天下皆山,惟嵩高当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据形势之最佳。”古人称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

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距今已1900多年,仅比洛阳白马寺晚3年,比少林寺早424年。是汉明帝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蓝译经传教而敕建的,汉明帝赐名大法王寺,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三国改为护国寺,晋称法华寺,隋改名舍利寺,唐改名功德寺、御容寺,宋又恢复大法王寺,元、明、清沿袭至今。大法王寺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法王寺鼎盛时期,寺院占地300余顷,殿堂千余间,僧人2000多名,香火旺盛。历史上大法王寺受天灾、战乱和人为破坏,殿堂倾塌,残垣断壁,瓦砾成堆,杂草丛生,千年古刹一片废墟,僧人流散。1987年,释延佛方丈人住大法王寺,筹集资金,重修古寺,恢复寺院面积6万多平方米,重修殿堂5000多平方米,修复雕塑神像47尊。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寺内现有殿堂40间,从低到高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白玉卧佛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殿堂楼阁,金碧辉煌。寺内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树及石刻。大雄宝殿、地藏殿和东西厢房等,皆为清代重建。

法王寺周围现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檐式唐塔1座,单层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l座。密檐式唐塔位于法王寺后山坡上,15级方形砖塔,高约40米,周长28米,塔体壁厚2.13米,黄泥砌缝,外涂白灰。隋代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建,塔身下部略高瘦,其上施叠涩出檐,外轮廓呈抛物线形。高大雄伟,秀丽挺拔,为河南30多座唐塔中最高大的寺塔,也是全国著名的唐塔之一。它继承了我国北魏时期密檐式砖塔的建筑技法,唐塔中的精品。塔南面辟一塔门,可直人塔心室。塔心室为方形,上部是空心建筑,从底层可视塔顶。塔心室内供汉白玉佛像一尊,是明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九月周王为生子所送,现玉佛之右下角和双手已残损。

在密檐式唐塔的东边百余米,法工寺后山坡上,有3座四角形单层唐塔。皆用黄泥混溶凝固,千百年来,虽历经沧桑,但仍傲然屹立,虽然铭记已丢失,塔刹和塔基有所剥落,但仍可看出它的造型和制作手法,为研究唐代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南面一座塔高约10米,周长17.52米,壁厚1.33米,叠涩出檐。塔刹上置覆钵,为半球形砖砌台墩,四周镶砌8块雕花石,刻山花蕉叶。覆钵之上有仰莲式石刻圆盘绶花,绶花之上轩置鼓镜式相轮,最上端为一石雕宝珠。塔刹一周雕刻有莲花、卷草、飞天等浮雕,图案精美,为嵩山古塔中之仅见。

元塔为月庵海公圆寂之塔,在法王寺西卧龙岭之巅。坐北朝南,是一座六角形七级砖塔,高约6米,周长7.2米,全部用水磨砖垒砌,饰有多种砖雕图案。建于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五月。塔身第一层南北辟假门,饰雕扇门,叠涩檐下置砖雕斗拱一周,以上各层均为叠涩出檐。塔身嵌塔铭1块,高98厘米。宽50厘米。刹为青石雕刻。下为须弥座,雕多种图案。是河南省现存元塔中雕刻最华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塔位于法王寺北百余米。为弥壑澧公和尚塔,六角形七级砖塔,高约1l米,周长7.8米,用灰砖白灰砌筑而成。塔身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嵌有青石塔铭1块,塔刹为青石雕刻,高约1。2米。法王寺唐塔等文物在我国佛教史、建筑史、金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为历代所重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