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成县县城西6公里的竹篮寨,曾以出产“泥娃娃”而著名。
竹篮寨在抛沙镇东北角,离镇政府所在地大约1.5公里,顾名思义,该村除了生长着茂密的竹子外,村子的形状也跟篮子一样,四周高出村子许多,是一个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该村还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盛产优质黏土,不但柔软细腻、粘性好、富于手感,而且干后不皱裂、不破碎,是搞泥塑的上好材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这些黏土,造就了竹篮寨一代又一代民间泥塑艺人,他们个个心灵手巧,一团不起眼的泥巴,经他们的手,会变为神态各异的绝妙艺术品。
竹篮寨的泥塑大概有40多个品种3大类,但常出现在市场上的不足20个品种,在成县的各个庙会摊点上常见的有形状似羊非羊、似鸡非鸡的口哨,还有拿在手上旋转发音的憨娃打肚等,这些乡土艺术品,以其廉价、耐看而颇受群众的欢迎。
竹篮寨的“泥娃娃”约源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根据成县博物馆收藏的1988年在支旗乡北山村闫河畔出土的宋代三彩陶俑、1994年在成县水泥厂附近发现的宋代窑址与竹南寨相隔不到两公里分析推断,当时的成州(今成县)的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稳定,手工业繁荣,民间艺人有一定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从它们之间的外形和色彩成分上看,有着相似或相同的并存和借鉴关系。陶俑和泥塑的区别在于烧制与非烧制,而制作工艺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竹南寨泥塑与其他宋代文物留存相比较,在竹南寨泥塑作品中的《公鸡》《胖娃》等代表作,其显著特点就是形态变异、造型简洁、物体圆润、手法夸张,憨态十足。和它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是距离县城北约两公里处吴挺墓的石马、石羊、石翁仲等宋代石雕作品。如现存成县文化馆内的石羊,其造型简洁、饱满、壮硕、神态安详、憨态横生,与竹南寨生产的泥塑作品有同样的造型风格。
在竹篮寨有这样的传说,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春,成州大旱,半年没有下雨,整个农作物焦枯,随处可见讨饭的人群,当时的抛沙镇人、崇仪郎赵清臣率领善男信女数千人到鸡山罗汉洞祈水,3天后普降大雨,部分庄稼得以挽救。赵清臣为感谢佛的神恩,在鸡山修建了一座“生佛阁”,也因为此,鸡山的香火非常旺盛,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有庙就有庙会,竹南寨一些心灵手巧的人便打起了庙会的主意,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小型泥塑玩具,到庙会上去卖,赚一点零用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制作便逐渐地普及到全村家家户户,成为成县各地庙会上必见之物,更取得了一个别名“竹篮寨泥娃娃”,相传至今。
竹篮寨“泥娃娃”大致可分为玩具类、陈列类、祭祀类。玩具类作品又可分为泥货和窑货,即烧制和不烧制。种类有福、禄、寿娃,羊角哨等;陈列类作品又可分为单件类和成套类。成套为两件到四件不等,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于装饰,尤其在节日里增加室内情趣,如《散财童子》《送子娘娘》《麒麟》等,部分用于祭祀。取材主要来自神话、戏剧、传说。
竹篮寨“泥娃娃”有拟陶拟土的特性,主要区别在泥货和窑货上,泥货指直接用模具翻制,晾干后涂彩成形,以公鸡、狮子、老虎、憨娃打肚等系列作品及《十二生肖》为代表作。窑货则是用和好的胶泥捏制晾干后,再烧制涂彩,以单件作品为主,有《羊哨》《狗哨》《马哨》《鸽子哨》等,这些作品相同的特性是装上做好的竹笛即可发出不同的声音。
有关专家称竹篮寨泥塑作品是民间乡土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和美育功能上,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祈福避祸的心理需求,同时通过它们的内涵,反映了人民群众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人性中最美、最高境界的渴望。
现今,竹篮寨的泥塑可用“门可罗雀”来形容,由于历史及经济的原因,该村传承泥塑的艺人已非常少。据村内技艺最高的张思孔老人介绍,做这种泥塑是一件非常辛苦而繁杂的工作,首先要在天气放晴,即阳光灿烂的时候取土,然后放在太阳下曝晒,再碾碎,加入上等的棉花和泥,然后放入陶罐发酵,这个过程最短要7天时间,发酵好的泥要反复搓揉,分成鸡蛋大小的泥球。同时,一些辅料也要及时备好,如竹签,竹哨等。做泥塑全凭手感,没有具体的模式可循,所以多数作品的形态大致一样但细观各异。做好的作品最好是阴干,其光泽度和韧性相对较好,如果暴晒,可能会产生裂纹或染料容易脱落。
染色也是件较为繁琐的过程,各色染料的搭配,摻入蜡、胶和朱砂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观赏度。张思孔老人形象地把它喻为给衣服上领。他笑着告诉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看这些过程早吓跑了。目前成县会这一技术的已不到5人,而完整地能做下来的恐怕就张思孔一人了,且很多特殊模具在“文革”中被毁,已难以复原。竹篮寨“泥娃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传承,我们期待“泥娃娃”再次展现出独特的乡土魅力。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