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驰名中外,马家窑遗址美誉华夏。但马家窑文化的故乡马家窑村就如藏深闺,少为人知了。经过对马家窑的地理善、周围环境、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及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梳理,我们深感马家窑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窥见马家窑村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
马家窑村在甘肃省临洮县城南九公里处的洮河西岸。是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它背依大山,东伴洮河,南北平川通透。马家窑遗址就在村西南角的巴郎坪上。这个公元前3000年的遗址,代表着新石器较早期的马家窑文化和较晚期的齐家文化,还有更晚期的寺洼文化。遗址南北宽280米,东西长350米。沟沿一带被水冲刷后,文化层暴露在外,内涵丰富。出土的彩陶底色橙黄,表面光泽,多施黑色,线条流畅。发现的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镰、石磨等。灿烂的文化瑰宝轰动了世界,也色起了强盗的利欲熏心。
1923年--1924年间,瑞典人安特生慕名来到马家窑村,雇人搜寻彩陶残片,后来改为五块大洋买一个彩陶。据说安特生收购的彩陶和石器用了30匹骡子整整驮运了一个月。因他收购的彩陶大多是在马家窑村出土的,故“马家窑文化”就是安特生命名的,马家窑遗址也就顺应了这个命名。
马家窑村属临洮县城关镇所辖,村民以马姓为主,汉族。公元前209年,赵王族人赵奢因破秦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后子孙遂以马氏为姓。到了秦朝,刀姓族人大量迁入陕西兴平,后又散居黄河两岸和西凉(今武威)一带。据说马家窑的马姓是西凉名将马超后裔。明朝时期西凉秀才马世玺举家赴京赶考,行至狄道(今临洮)皇后沟附近,遭强人所掳,无奈之下来到巴马峪沟口北侧的仙人崖处,住进了古人垒建的旧石房里。方圆三里无村落,一天见不到三个人,马世玺和妻子闫氏及书童唐旋儿就在这里开荒垦田,苦度日月。久而久之,马世玺对这里散落的彩陶残片有了兴趣,聪明好学的他在石屋前五十料处盘固了一口圆锥形貌底直径约4米,高6米(废墟残垣尚在)的烧窑。经过刻苦的分析研究,反复实验,并用红崖子的殷红土、麻子泉的蓝水、白桦木的炭,烧出了盛东西的瓦罐、瓦盆、瓦缸子等丽器。其样式美观、坚固实用,深入得人们的喜爱和热捧。马世玺就以此换来粮盐和麻布,生活渐渐的好了起来。因为他有了和一口远近有名的烧窑,马世玺的称呼变成了马师傅,这个地方也就被众人命名为“马家窑”了。
每逢夏季,巴马峪沟的洪水很凶,马世玺的烧窑和住房多次遭到山洪破坏。为躲避水害,他便将住宅建在了向北300米处的六合宝地凤台前,并给书童唐旋儿成家娶妻,安置在了村南一公里处的燕子湾(今唐家庄)。
马世玺夫妇生有四男一女,即马正东、马正南、马正西、马正北、马玲珑。女儿马玲珑远嫁胭脂川姬家,大儿子马正东在距马家窑以北十公里处的岸口(今窑头村)安了家。专攻瓦器彩陶烧制,传承至今。二儿子马正南分居在村中间的盘龙湾,这里藏风聚气、阳光充裕。正西、正北斯守旧宅,随父创业。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薪火相传,马家人丁兴旺,族人不断壮大。如今发展到了130多户70余口人,还不断融入了赵、孙、王、易等姓氏,他们患难与共、共同致富,形成了和睦相处的多姓大家庭。
马家窑村文化底蕴丰富、民风淳朴、村民勤劳,世代以务农为生,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如;“乡党吃平和”、“中秋吃拉扎”、演唱“帐房山曲子戏”、品尝“新媳妇试刀面”等等,其乐融融、趣味无穷。马家窑村风正、重亲情,倡导文化、褒扬贤孝,是远近闻名的尊师重教、妻贤子孝的模范村。
马家窑村人以马家窑遗址为荣。受遗址的影响,他们对彩陶和石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彩陶、研究彩陶、收藏彩陶蔚然成风,对彩陶知识也积累不少,对马家窑、半山、马厂彩陶类型,通过一看二摸三敲打,就会准确无误的断定。凡捡到彩陶石器残片,就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认真琢磨,精心研究,乃至有人研究彩陶颇有见地,撰写论文、拍摄图片、交流探讨。多年来,遗址屡遭不法分子盗挖,他们使用探测仪、铁探杆寻宝,遗址受到严重破坏。爱彩陶入迷的马家窑人视遗址为传家宝、身上肉,自发轮流值守遗址,自觉不在遗址取土拾柴,深入耕乱垦,还在遗址靠巴马峪沟边筑起防护堤、栽上防护桩、树起警示牌,当起了马家窑遗址的保护神。
如今的马家窑村,欣欣向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有趣。热情好客的马家窑人企盼四海宾朋来观光赏宝,欢迎学术界专家探讨马家窑的奥秘。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