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起源很早,原名“舆”,是古代山间行走时用的小车。而将轿子用于娶亲上,当肇始于宋代,后渐成风气,并影响深远。这时的轿子就称为花轿、喜轿或婚轿。如宋孝宗为皇后制做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帷帐和门窗,极其气派。最早的花轿,雅称“彩舆”。花轿的主要用途是接新娘到夫家举行婚礼,往往是新郎骑马、新娘坐轿。由于喜事尚红,所以花轿的轿帏通常选用红色的绫罗绸缎等丝织品。
在封建时代,婚姻往往被赋予纲常伦理之大义。作为“人伦之始”的男女婚配,是为了确立“夫妇之义”,以此构成尊卑等级秩序的基础,从而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如《礼记·昏义》中有“昏礼者,礼之本也。”并将婚姻的目的概括为“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事后世。”封建时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主要表现就是分良贱、重等级。如《唐律疏议·户婚》中就有“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可见当时的等级制度何其森严。而表现在花轿的使用上就更加明显,宫廷用的是“龙凤喜轿”,满人用的是“满堂红轿”,有些富人用“星星冠喜轿”,而一般汉人用“富贵牡丹喜轿”,小门小户就用“软面轿”。
一般地,北方人称喜轿,南方人习惯叫花轿。花轿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者,新娘坐一乘八抬大红喜轿,送亲、迎亲女宾各坐一乘绿喜轿,轿前有执事,并有开道锣、弯脖号、大号、伞、扇、大镜、二镜、斧钺、朝天蹬各一对,两对喇叭,八面大鼓。到时,锣鼓齐鸣,喜庆鞭炮交响,景象热闹喧腾;而小规模者,则有四人抬小轿,一对开道锣,一对号和两面鼓。要是皇帝结婚,那场面更大。清代皇帝结婚,有十六种乐器演奏,凤舆光彩夺目,而且,新娘下轿之前,皇帝要向其头顶连射三箭。在皇后下轿之际,先前入宫的嫔妃要率领女官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后与皇妃之间的等级尊卑。
旧时娶亲多用轿抬,似乎不坐轿就不能称为是明媒正娶。如果新娘子没坐过花轿,还会遭别人的嘲笑。为什么新娘出嫁必坐花轿,民间有不少说法,但真正的原因还是一个待解之谜。围绕着花轿,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礼节、仪式,比如搜轿、压轿、垫轿、照轿、摆上轿羹、扮上轿、抱轿、哭轿、洗轿、送轿、遇轿、摇轿、接轿、问轿、踢轿等等。由此可见,旧时人们对婚娶非常重视和讲究。不过,按照传统习俗,只有初嫁女子方可坐花轿,寡妇再嫁顶多是在普通轿子上扎一些彩布或纸,这种轿称为“彩轿”。由于封建贞洁观念的影响,旧时人们看不起坐“彩轿” 者,多对其嗤之以鼻。至于纳妾,有些地方可坐轿,有些地方不能坐,不一而足。但总体而言,旧时女子一生只能正儿八经地坐一次轿。俗语“大姑娘坐轿——头一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帏轿,木质、长方形框架,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背靠坐厢;轿顶及左、右、后三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帏多留有小窗,另备窗帘。就是这种轿子,经过一番装扮,便可用于婚嫁迎娶。如今,旧时迎娶场面已不多见,偶尔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窥见一斑。
最后,再简单说说关中地区旧时使用花轿迎娶的情况。男方用花轿迎亲,去时轿子不能空,里面要坐一个小男娃,称为“压轿娃”;一般,凌晨四点备好轿子,出发前男方要点燃一捆干谷草,在轿子周围绕一圈,名曰“燎轿”;然后到女方家要吃一顿臊子面,当太阳冒出地面时,女方才可发亲,认为太阳出来了,各种邪魔就会消散,可保一路平安;新娘上轿前,先要到锅台前向灶神爷磕头,名为“辞灶”,再撒一双筷子,表示不再吃娘家饭;然后由其兄背上轿,或由其舅抱上轿,意为“不带娘家土”。而且,上轿前,女方家长也要“燎轿”,新娘上轿时还要放声大哭,称为“哭轿”。
建国前,华县一带有一首《哭轿歌》:“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这根铁锁谁制造?紧紧锁我身。”当花轿在路上和别家花轿相遇,称为 “撞亲”,这时双方花轿必须停下来,互换手帕或袜带,以示互不干扰。若遇抬棺材的“丧轿”,则要遮红毡,放鞭炮,改道前行;花轿进村后,遇到碾子、磨盘、水井等,也要用红纸遮盖,以示镇邪;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土,而要在伴娘的搀扶下,踩着毛毡或芦席进门,即所谓“新人离娘不沾土,来到婆家席上走”的习俗。新娘走过的毡或席,又被快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称为“传毡”或“传席”。这种习俗唐代已有,如白居易的“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说的就是此风俗。之后,再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才能拜天地、进洞房。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体现在方方面面,单就这迎娶用的花轿竟有如此多的文化内涵。思之想之,莫不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击节称赞。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
鱼的价格有高有低,并且鱼也遵从物依稀为贵的市场,越是难以捕捞到的鱼,越是名贵,很多人对于名贵的鱼都非常地向往,或是吃,或是把它们当作宠物养,知道能满足自己地需求就很满足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名贵地...
图瓦卢传统用餐方式乃保留原始的手抓法,不使用刀餐汤匙等餐具,客人席地而坐,地上铺满林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席子。食物放置于长桌上,取食方式类似西方的buffet,由客人自行取用。土国传统男尊女卑,并重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