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陇东“四绝”(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2)

惜珊郎2024-02-02

二、皮影

晋干宝《搜神记》记载过一个著名的剪影故事:“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思帷帐,明灯烛。而令帝王将相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悲戚”。这种方法后来流传民间,人们用牛皮剪成人物、动物等造型进行表演,遂后演变成了“皮影戏”。

在陇东,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影子戏、牛皮影影戏等,流传于庆阳地区各县。环县、华池以演唱陇东道情为主,其它各县以演唱秦腔多见。其在陇东流传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早期,人们曾用桦树皮、驴皮、羊皮等雕刻影人道具,因诸多缺陷,后改用牛皮。影人制作,是将生牛皮加工后,用刀、凿等工具雕镂,有阳刻与阴刻之分,突出线条,饰以彩绘。除雕刻影人外,还要雕刻大量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几案桌椅等道具。影人一般都是一身多头,演出时,根据剧情,换头不换身。由6至7人就可组成一个皮影班子,演出多在晚间进行,在窑内撑起“亮子”,挂上数盏油灯,乐器一响,演出就开始了。

建国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60年代曾数次举行皮影调演,并对民间皮影班子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文革”期间.传统的皮影剧目遭到禁演,许多民间艺人被迫改行。改革开放后,陇东皮影获得了新生。80年代后,陇东皮影在演出方式、音乐道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演出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庆阳地区曾多次举行皮影戏调演,对优秀艺人和演出单位进行表彰。如今在庆阳地区有许多皮影班子,活跃在陇东城乡,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皮影剧目和艺人。陇东皮影以其灵活多变的演出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人们的喜爱。

三、 民歌

陇东人善唱民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劳动实践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歌,在民间广为传唱。语言朴实,曲调流畅,且明快易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陇东人民又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使陇东民歌更加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无论是农夫、脚户(生意人)、牧童、工匠、学子、先生,还是老翁、小伙、姑娘、媳妇,张口就能哼上几句自己心爱的民歌。 陇东民歌,有独唱、对唱、领唱、齐唱等演唱形式,以小调为主,兼有大量的信天游。在劳动中演唱的主要有各种劳动号子,如耕田号子、打夯号子、碾场号子、放羊歌等,伴随劳动的节奏自唱,借以协调动作,鼓舞情绪,消除疲劳。情歌是陇东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马五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交朋友为什么这样难》等。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生活的赞美和期盼。反映被压迫阶级痛苦生活和向封建统治阶级发出抗争的民歌,有《卖婆娘》、《遭年成》、《磨妇妇》、《长工谣》等,观点明确,思想性强。在陇东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是反映民俗生活的民歌,如《光棍哭妻》、《织手巾》、《折花椒》、《打马萝》、《出嫁》、《秃子尿床》、《赶集》等,每一首都描写一个生活侧面,抒发人们对生活的深切感受。

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陇东民歌也发展到了高潮,其内容主要为歌颂共产党,歌颂革命,赞美新事物,唤起民众,如《南梁来了刘志丹》、《红军活在咱心上》、《穷人喜欢苏维埃》等。1944年,环县农民孙万福创作的《高楼万丈平地起》,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边区劳模大会上演唱。轰动延安城,《解放日报》作了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后经贺敬之修改,并改名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在全国传唱,至今不衰。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陇东民歌吸引了众多音乐家、艺术家到庆阳地区采风,从中吸收艺术营养,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搜集整理,先后出版了《陇东民歌》、《庆阳地区民间歌曲选》等,使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放射出更加亮丽的艺术风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