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泰宁县大源村 傩舞和赤膊龙灯(2)

泰鸿子2023-08-26

“赤膊龙灯”,自宋熙宁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泰宁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间民俗迎灯艺术之一。该灯是村民祭祀传说中的“火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一方水土、保一方百姓平安、祛灾纳福的美好愿望。

大源村对于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十分重视,现在村里90%以上的年轻人都学过傩舞,村口还竖着傩舞的面具雕塑。对于古老的民居也花了不少心思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还新建了不少仿古民居,给现存的居民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

也许正是因为大源村有着如此意识,才能将它的原始于古老一代代保留下来,也不耽误与时俱进的步伐。希望我们多年后看到的依然是这个透着灵秀,始终留存着原始、带着野性气质的古村落。

大源桥灯原称“火龙”,俗称“赤膊龙灯”,始于宋熙宁(1068-1077)年间,相传至今已有九百余年。

“赤膊龙灯”有两条,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条,“龙头”、“龙尾”用上等硬木经能工巧匠精雕细刻、油漆而成。“龙身”由数十块甚至上百块(每户一块以上)长2.6米宽22米的杉木板,木板两头开一圆孔,用杂木棍插入两块重叠的木板圆孔中互相连接而成,缠上红布带,一律右手捏着木棍,木板上不设置灯笼,只插上特别的蜡烛和线香。两条龙灯,一条为“公龙”,一条为“母龙“,”公龙“龙头插齿烛7支属阳,肩烛4支,取四季顺利之意,龙头共11支烛,寓意新的一年一切从头开始;“龙身”木板上均分插上6支蜡烛,两端各插一束香共6支,寓六六大顺之意;“龙尾”插9支烛,寓长远长久、长发其祥之意;“龙肩”插书有“圣令”字样小红旗一面,为奉“天帝旨决”视察。“母龙”龙头齿烛6支属阴,肩烛4支,寓四季发财之意,合起来10支,则是十全十美之意;“龙身”木板上均分插上5支蜡烛,为五谷丰登;“龙尾”亦为9支,寓长长久久之意,“龙肩”插四方小旗一面,为奉“天帝”之命出游。

下大源《戴氏宗谱?艺文篇》中《桥灯行》记述“上元天色浑如洗,风静云闲月愈美,傍晚家家庄烛桥,饱餐趁早接桥尾……”,这是每年元宵节傍晚该村村民在月儿初上时连接桥灯的情景,天一黑,打起闹灯鼓,然手各家鸣炮出灯,出灯时,只有“龙头”齿烛是点燃的,“龙身”木板上只插两束眯着的线香,到规定的“水口”外,各户把木板串连起来,才把蜡烛点着,随着一声“起灯了”,全部右手捏灯行走,在夜色朦胧中,远处望去,宛如一条数百米熊熊烈火的“专龙”,蔚为壮观,多面手向预定的社庙、文塔、家庙、祠堂顺序前进,直至村内,稍事休息,再沿乡间小路游玩,于空旷场地“摆字”、“设阵”,直至蜡烛所剩无几才散灯回家。

在迎灯队伍中,最前面是武乐:大鼓、大锣、大钹,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营造出热烈而狂欢的气氛。灯后面跟随的是文乐:二胡、唢呐、笛子等,吹奏出优雅而文静的曲调,那悠扬悦耳的丝竹之音,使人们脑海产生歌舞升平、河清海晏的盛年景象。

赤膊龙灯”其“龙头”“龙尾”均系上等硬木经过能工巧匠精雕细琢油漆而成。其燃烧蜡烛,更是特制风吹不灭、雨淋不熄的蜡烛,蜡烛烛芯是用一种木质疏松的灌木枝条,于头六月砍伐,锯成蜡烛需要长度,经挂牌烤晒,再油炸后凉干襄上灯芯,浇上蜡油即成特制蜡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