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剑川白族土陶

听风起2024-05-02

剑川白族土陶

剑川作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闻名于世,但土陶制造在这里也有它独树一帜的地位和辉煌,根据剑川海门口遗址四次考古发掘出的大量陶器证明,剑川甸南土陶制作工艺有数千年历史,公元713~792年间,剑川的第一座城池建在今甸南上下登(古称上下墩)一带,史称“罗鲁城”。《元史·地理志》载:“罗鲁城,在州治南十五里,唐时有此城,即瓦窑村北。”由于其地质土壤优良,适于制陶,长期以来,民间曾广泛流传一句民言“上登瓦,不用敲打声嗡嗡”的美称。甸南镇位于云南省剑川县东南部,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民族乡镇,甸南镇除了遐迩闻名的木雕木器生产遍布全镇外,还有远近皆知的土陶制造业,土陶制造在甸南已有数千年历史。

古代,这里每逢烧窑点火前,烧窑师傅往往要抱一只白公鸡去寺庙祭拜。招财进宝按理说是喜事,为什么用白公鸡而不用红公鸡?民俗学者说这个行业最忌红,一般没有说他们的窑烧红了,而应该是说烧亮了,这正像东海渔民不能说“破”“漏”“翻”字眼一样会不吉利。说到这里忽然想到中原地区婚庆民俗“迎娶”,则是让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小男孩手里则要抱着一只红公鸡。当地叫做“喜事红鸡领路,白事鸡子引魂”(白事用白条鸡)。“百里不同俗”,由此观之,“入乡随俗”不可忽视。

另外,甸南的制陶技艺在过去,窑工师傅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有与众不同的习俗,制陶技艺传男不传女,怕女孩子嫁出去后把烧窑工艺带走,现在则是传男又传女,传内也传外,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这手艺,外出打工挣钱来得快,因此剑川土陶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改革开放后,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积极鼓励产业发展,剑川制陶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现今在214国道两边,几十座砖瓦窑坊连成一线,窑工们正在取土、打坯、装窑。在甸南土窑的窑口,我们一行恰好遇见了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月畅。

董月畅向我们介绍,2008年后,甸南的小青瓦和花盆市场萧条,他便在继承传统手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土陶工艺品制作,不断加入新创意。烧制出的新产品越来越多后,他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到丽江、香格里拉寻找市场,结果深受当地宾馆、酒店的欢迎,丽江一家酒店一下子向他订购了上千件土陶制品。

在董月畅奔走于丽江、香格里拉市场时,儿子董志明则用微博、微信等开始推销自家的土陶产品,很快引起关注。不久,江西景德镇的土陶研究者来了,美国的土陶爱好者来了,清华美院的学生来了,媒体记者来了……董月畅的土陶制品一时名声大振。国际陶艺协会会长杰克·考夫曼、黑龙江土陶研究者姚继亮还专程到董月畅家访问。意大利土陶研究者观看了土陶制作过程后,与董月畅商议制作烤比萨的陶器。

传统技艺融入了新元素,打开了传统土陶的市场空间。现在,董月畅的土陶产品已达上百种,包括摆件、茶盘、花瓶、花盆、碗、锅、鱼缸等。“很多人看了他们的制作流程后,直接买了产品回家。有的人现买了,就现烤茶喝。还说喝到了家乡的味道。” 董月畅告诉我“甸南土陶传统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弘扬,才是我坚持做土陶的初衷。”

下一步,董家父子将研究制作烤比萨的土陶,让剑川土陶进军海外市场。

目前像董月畅这样的土陶工艺艺人不断涌现,他们在政府的引领下,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成立土陶工艺协会,成为了剑川土陶行业的生力军。

近几年来随着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剑川土陶有了从新的认识,特别是土陶工艺品倍受人们的青睐。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土陶工艺已于2016年12月27日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公布和命名了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土陶在甸南镇天马、海虹两村路经的(离县城约有9公里)214国道旁,两边街铺前摆满各种琳琅满目的土陶器,散落近数公里,形成“陶制品一条街”,剑川土陶工艺在甸南绽放异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