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鱼灯,2007年进入江门市级非遗名录。
:新会会城地区。
鲤鱼灯不但是会城一大特色的民间工艺,它还与会城元宵节开灯的风俗有关。
汉族传统风俗,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灯节,起源于东汉。会城也不例外有这个节日,最早的明代万历《新会县志》记:“元宵灯烛箫鼓彻夜为乐。”但习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过去会城的每条里、巷都在入口处设“社公”(社坛,一方土地之神)。农历正月十二晚“社公”开灯,小孩就提着用春节“利市”买来的鲤鱼灯,聚集游玩,成群穿街过巷“游灯”,口唱“游灯,游灯,捡个银钱两份分(注:会城方言音pang,‘平分’的意思)”。鲤鱼灯规格有大有小,都是用竹篾扎成大肚子鲤鱼框架,再封上印有金鳞的红纸等,其形象美丽可爱。鱼腹下和鱼脊上留有空洞,以便透气,鱼肚中间有竹篾架可插一支短蜡烛点亮,因此玩弄时一不小心就会烧灯。小鲤鱼灯吊在一根竹篾尖上,小孩就拿着这根竹篾提灯,也可以插放。正月十五为“大灯晚”,这一连几个晚上都是小孩子们的快乐时光,至十六日就“完灯”,也有的延至十八日才“完灯”。
由于形成习俗,会城的鲤鱼灯又不仅仅是小孩子们的游灯,很多时候还举办较大规模的灯会。会城的这个历史习俗,可追溯到清代,会城翰禄桥(在今惠民东路东段)的鲤鱼灯最为出名,每年元宵节在翰禄桥社坛高挂大鲤鱼灯、大煎堆灯和大粉印饼灯以欢庆节日。
相传,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干儿子尹达章,住在翰禄桥附近,平日恃势欺压百姓,乡民敢怒不敢言。当时有个叫田芳的人,绰号“大鲤鱼”,得到乡民的支持,公开同尹达章较量。结果田芳赢了,灭了尹达章的威风,乡民吐气扬眉,生产获得丰收。从此,每年元宵节就在翰禄桥社坛,高挂大鲤鱼灯,大煎堆和大粉印饼灯,庆祝胜利和丰收。
抗日战争前,会城元宵灯饰比较多样,还有腊鱼灯、鲤鱼灯、走马灯等,并不像后来那样单一。湖南籍著名画家黄永玉,在抗战胜利后陪夫人张梅溪回新会娘家过年,游逛了会城西隅街,他后来回忆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串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知道当时的灯会情景。至1966年“文革”前,城内各处还保留鲤鱼灯的风俗。陈如松先生作品集《沧桑颂》中有回忆到,1956年春节放假期间,当时的新会县委放假期间,县委书记党向民一手携着儿子、一手提着新买的小小鲤鱼灯,到西隅路文化馆看爱国卫生图片展览。“破四旧”除“社公”后,这个民间习俗没有了。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人制作鲤鱼灯出售,毕竟小孩子比较喜欢。会城周围的的乡下过去也有元宵灯节的风俗,有小灯笼、走马灯等灯饰,但一般不是鲤鱼灯。
会城兴鲤鱼灯的习俗,与会城人喜欢鲤鱼也有很大关系。当地人喜欢吃鲤鱼,特别是海鲤,公认好吃,有补益,会城俗语:“吃呵海鲤,吾使盖被。”(吃了海鲤不怕冷,晚上睡觉不用盖被子的意思)有“姜葱鲤”、炆(焖)鲤鱼的吃法、一些妇女喜欢吃鲤鱼煮糯米饭补身子。另外,“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鲤与“利”谐音、生鲜鲤鱼有“好生理”的意头。会城童谣:“鲤鱼屈屈尾,主人好生理;鲤鱼嗑嗑鳃,主人大发财。”
新会鱼灯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是新会有名的传统工艺,新会鱼灯寓意年年有余。以前每到春节,会城的西隅路全都挂满了各种灯,有鲤鱼灯,腊鱼灯,走马灯等。有的挂到正月十五,有的一挂就是一年,目的祈求身体健康,出入平安,富贵吉祥。由于各种原因,现只有鱼灯的制作技艺能传承下来。
1、木版印彩纸:用木版刻制鱼头、鱼尾、鱼身等图案,涂上牛皮胶,盖上红纸粘印后在金粉中拍打,形成金光闪闪的鲤鱼身体图案。
2、 削竹开度:把竹削好,按所需长度裁剪好。
3、扎骨架:鱼骨架分别有头架、身架、尾架等。用不同大小的圆圈连扎成鱼的躯干骨架,交接处用韧性强的沙纸粘住。
4、上浆贴纸:在骨架上涂上牛皮胶把鱼鳞纸贴上。
鱼脊上开一小口用来点火和放置蜡烛。
1、历史悠久。新会鱼灯迄今已近四百年历史。
2、材质独特。新会鱼灯用纱纸、竹、红纸、彩纸、红线、牛皮胶、金粉、铁等制作而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花灯。
3、工艺精巧。新会鱼灯形如鲤鱼,以红色为主,鱼鳞套以金色。
著名画家黄永玉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