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是殡殓祭奠死者的礼俗。福安民间葬礼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也混杂着信仰及迷信的成份。它由送终、停尸、戴孝、守灵、出殡、墓葬几个阶段组成。
病人弥留之际,亲属须赶到现场,听取嘱咐,送别死者,俗称“送终”。人咽气后,即在大门口贴出白纸讣告,俗谓“门白”,并派人通知有关亲属,叫“报丧”。人死后尸体不经前厅而由左右侧边门并经露厅入后厅灵床安放,俗称“停尸”,经过露厅,须撑雨伞遮住尸体。如果人死在楼上,不能经过楼梯移尸,必须撬开楼板,用绳索吊下死者尸体,按上述规矩移尸后厅。
人死后,死者的亲属须到水井或溪河点香烛焚纸钱向龙王买水。按死者年龄倒入相应杯数的水,放入柚叶烧汤,为死者作象征性沐浴,由儿子和媳妇前三后四,拂拭其背,然后换上预制的殓衣(俗称“寿衣”、“老衣”),殓衣上不能有字迹,少则五层布,多至十三层布,取单不取双,穿上鞋袜各一双,整容毕,让死者手握桃枝、以草木灰为实的粽子,口含冰糖,脚朝后天井方向仰卧灵床,在灵床前点起油灯,焚烧纸钱,举家哀哭。除炎热天外,一般停尸三天后即入殓,如遇“重丧”、“三丧”忌日,则不能哭亦不能殓。
棺木有海棠式和长方形两种,入殓前须用桐油、蜊灰、面粉熬成油灰漆刷,俗称“布柴”。入殓前,孝子须屈膝给收殓者捧上甘草茶、蛋和红包,收殓者将甘草茶倒少许入死者口中,踩破茶杯,拣一碎片放于棺内,并用筷子量死者鼻子,看安放尸体的位置是否端正。然后折断筷子,留取半截,半截夹上瓷杯片放入棺中。接着收殓者将寿被和“荷封”(麻布制成)盖到死者身上,将长出部分剪下,留给遗属作荷包和包鞋戴孝。盖棺后,子女手执哭丧杖举竹篾之类燃起阳火把绕棺材行三圈,叫“环柴”,然后在棺木上点起油灯——俗称“柴头灯”。殡殓才告结束。
父母死亡,儿女须戴重孝;夫亡,妻不必戴孝;妻亡,夫不必戴孝;小辈亡,长辈不戴孝。长辈死,所有小辈都得戴孝;长孙,长侄要戴重孝。戴重孝者须着麻衣麻鞋,一般戴孝只穿白,束白布条,或佩戴白纱、黑纱,在鞋头嵌一块白布即可。戴轻孝数日后即可脱去,戴重孝头发须留蓄四十九天,有的须“百日”、“周年”或“三年”后方才脱孝。
人死后,在厅堂设神主牌位,俗称“灵牌”。人亡七日,多请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灵,俗称做道场,又叫“过七”。人亡三年,亲属除灵脱孝叫“做三年”。殷富之家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都要做追荐佛事。做过道场,就在大厅设神主牌位及帘桌,早晚供祭茶饭,有供四十九日的,也有供百日的,此后每逢初一、十五日定期上供,直到三年为止。1949年后,随着后厅棺木及时安葬,孝帘供祭的已渐稀少。
境内旧有停棺三年后出殡之俗。直到民国年间,城乡还随处可见停放棺柩,棺柩停放日久朽腐散裂,极不卫生。故民间有人死后七天内下葬不择日子、不看风水之说。一般穷人家,遇丧事,临时择地掘一墓室,草草安葬,俗称“做红冢”。待日后再修墓面,或修好新墓后,再捡骨殖重行墓葬大礼。当地坟墓多依传统构筑,由墓室(一般平行两个)、墓碑、墓坪、墓面组成,外观颇似靠背椅。明以前用石,清以后始用三合土砌筑。除“寿坟”外,一般砌好墓室即可下葬,日后安放墓碑,继修墓面。在砌墓室时,须埋下文房四宝、七宝,墓身大小,清以前有规定按品级,民国以后视身份和经济能力自定。
墓室砌就后,即可择日出殡。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并于灵柩前设祭品,按亲疏辈份依次上前拜祭,俗称“哭祭”。然后“发引”,前面以带枝叶竹竿上挂蓝白布条(即“引布”、“功布”)下系大锣,由若干人扛着鸣锣开道。继以挽联、挽幛,死者遗像及神主魂轿、香亭、乐队、灵柩、死者遗属、送葬来宾等。灵柩在哀乐声中抵达墓地,停棺墓坪,廉村、赛岐以下有潮水的地方,等候涨潮时刻进葬。没有潮水的地方选择良辰进葬。葬前先用儿子衣服揩拭墓室。封墓门时,须往做墓师傅嘴里塞肥肉,如死者配偶不是同时下葬,则其墓室中,必须挂上八卦钱,点上七星灯,并放入鸡蛋两个,将来开穴,以鸡蛋能否孵化成鸡,视为儿孙能否繁衍昌盛的预兆。葬毕,地师张伞站立坟头,高声拿腔说吉利话,俗称“喝龙”,同时撒上五谷、竹钉、钱币等物,象征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财源茂盛。这时儿子们争相捡拾,或由舅舅平均分给,儿子们将内装有五谷的香火袋,带回家中,挂在楼仓内。
封过墓门,取下“引布”、“功布”,换上红彩,送葬者脱去孝服换上喜服,妇女则换穿红裙、红袄;儿女媳妇各提马灯一盏,上贴写有“百子千孙、五代同堂、长发其祥”等字样红纸条。同时儿子们分别将点亮的“斗灯”和撒上食盐的烧红炭钵装入箩筐中挑回。斗灯和火钵的数量按儿子的人数定。这时,乐队改奏喜乐,送葬队伍列队回还,俗称“回龙”,亦称“回虞”。到家后,大厅高烧红烛,供起祭礼,亲属来宾分别上前行跪拜礼,号称“虞祭”。祭毕,摆上俗称“搓圆”的汤圆,款待亲友来宾,并设午宴或晚宴,宴谢亲朋,丧葬至此,服满孝除。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