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门广海打龙船

璇娟子2023-06-28

江门广海打龙船

广海打龙船

2007年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布区域

广东省台山市广海镇

历史渊源

广海古称“溽城”,最早期是一个寨门,据《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当时已经派人守寨。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宋代,朝廷加强海防,以保护海上商船,对付日趋活跃的海寇和走私盐商,使滨海地区的广海成为海防重地。《简明广东史》记:“北宋置巡海水军若干营,东起潮州,西至琼雷,都立寨海防。其中以珠江口一带最为完备:扶胥都监(驻今黄埔)之下,有广惠州,广恩州、固戍角(今深圳)、屯门、溽州(今台山广海)、崖门、香山(今中山)诸寨或巡检,管兵2792人。”而溽州是海船入广州的第一站,其寨兵负责护航,因此它同屯门一起,构成一个宽阔的水上防御体系。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这里设置卫所——广海卫,常驻官兵1100多名镇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筑广海城墙,从此成为南海设防重镇。从建城算起,广海已有600多年历史。

广海古镇古迹多:东端山顶犹存溽洋台遗址;东郊有宋代创建的灵湖寺;西郊有明代拒寇烈女坟遗址;北郊狗仔石山上有明人遗址“余氏石室”;城南的南湾山顶有烽火台,山麓有明代平倭寇石刻“海永无波”等。

广海,聚居中原南迁的民族的后裔。南雄市珠玑巷,是广东梅关古驿道上的古代商贸重镇,又是中原南迁氏族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由唐代到宋代,尤其是宋元期间,珠玑巷人因避天灾兵燹与皇妃之祸,大批南迁珠江三角洲等地繁衍后裔,遍及海内外。

中原氏族的南迁,同时带来了中原文化习俗,端午节划龙船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可是,住在南雄山区的氏族因势而变,改为唱着“龙船歌”在陆地上“打龙船”。其后裔迁居台山广海后,虽然近临南海,却不搞海上划龙船,而依传统坚持“打龙船”,世代相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就形成毗邻远近,唯一有这种岁时节令习俗的地方。

历史上广海“打龙船”兴盛时期,除了每个村庄都有一支队伍之外,本地的寺庙(如灵湖寺、华光庙、龙王庙、大王庙、北帝庙、七娘庙、太子庙、妈祖庙、药仙庙等)都有队伍。每逢端午节,广海地区到处唱响“龙船歌”,敲响龙舟锣,迎神接福,登门祝贺,十分热闹,形成一个包涵着民间艺术的独特的民间岁时节令习俗。

广海“打龙船”习俗,于20世纪50年代因社会变革而停顿。时至1992年,港澳广海同乡联谊会筹委会组团回乡,向广海镇领导提出恢复“打龙船”活动的建议并得到支持,成立了“广海地区恢复打龙船筹款委会”,又得到海内外乡亲的积极回应,很快捐资50000元港币为活动经费。

1993年端午节,广海地区恢复龙船节活动大会,在广海镇中心小学运动场隆重开幕。一副对联醒目地写上:“沟通内外乡亲,发展家经济作贡献;弘扬民族文化,复兴广海地区龙船节。”当天,市委、市政府和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旅居美国、英国、香港、澳门和国内各地的侨领和乡亲,各级新闻媒体和四乡群众两万多人出席,气氛热烈隆重。山背、东山、月明、广海城、南湾、沙头、奇石、团村、临田等11支龙船队参加登台表演比赛。他们所唱的龙船歌,内容丰富多彩,古为今用,寓以新意,尽情歌颂侨乡新貌。随后,还组织龙船队、醒狮队、彩旗队、鼓乐队、纸扇队、花球队、草帽队、文艺队开展大巡游,构成一个盛大的民俗节目庆典活动,提高了广海地区的知名度,为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广海的“打龙船”,还参加台山市第七届、第八届艺术节民间艺术节文艺大巡游专场演出,均荣获一等奖。2002年1月,经过台山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室李剑昌的挖掘加工整理为龙船歌舞《龙腾贺春》,由广海演出队参加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在肇庆市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汇演”获得铜奖,令“打龙船”名扬全省。

至今,每逢端午节,广海的一些村庄,坚持开展“打龙船”活动,受到人们的欢迎。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