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惠州民间喊惊习俗

惜雪2024-07-25

惠州民间喊惊习俗

喊惊,中国民间古代的招魂俗之一,西周时已十分盛行。

惠州民间的喊惊,是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抒解紧张心理。加上医生开些镇静药石,经过细心治疗,许多患者(尤以小孩)是能得到康复的。

患者的“惊”,民间认为是受到惊吓,魂魄继而产生游离,而产生出种种表现,有:在床上睡得好好的,突然跃起,呆若木鸡,眼睛凝视,冷汗周身,喃喃自语说:“我怕,我怕呀!”当呼呼入睡后,突然大声高叫:“妖怪,妖怪!”随即周身颤抖,缩在床角一边,口流白沫,很是吓人;迷迷糊糊入睡后,梦呓不断,一阵讲神,一会讲鬼,讲者无心,听者心寒,随即周身冷汗,脸色刷白,若不弄醒他(她),不知讲到何时……不一而足。此外,梦游的情况,民间也常将之列作患者,从而施行“喊惊”。

惠州民间的“喊惊”,其做法一般这样:

一、路口喊惊

首先备齐香、宝、烛和“契钱”,虔诚者还备有“三牲”和“水饭”,近“三更”(晚上九点前后)时,老妇(祖婆或上了年纪的娘婶,有的请神婆)带着这些供品和“患者”底衫(面衫也可)、及镜子、丝带、桃枝等物,到三岔路口把供品摆好,点燃香烛后,手拿“患者”的底衫(或面衫),在香烛前一边摇摆、一边喊着:“某某转啦(回来吧),快转啦!神鬼吓倒唔使怕,蛇鼠禽畜吓倒也唔怕。转啦;三魂七魄随衫转啦。转来食茶甜,食饭香,一觉 (睡)到大天光。某某,转啦,快转啦!”不论城里人喊惊,抑或农村人喊惊,都用低沉、殷切的语调拖长声音,抑扬顿挫,高声喊,使很远的人都能清晰地听到。

喊完惊后,随手抓些纸钱灰,放在喊惊衫里(或用自己上衣把纸钱灰裹住),边行边细声喃喃喊着:某某转啦……一直走回“患者”床前,亲切地用中低音喊着:某某转啦,转来平安大吉,百病消除……顺手拍打几下床,把纸钱灰放在床上。若“患者”睡在床上,就轻轻拍打几下“患者”背部,算是完成喊惊任务。还有些人不在三岔路口喊,而是爬上屋顶或阳台喊,她们把点燃的三柱香插好后,摇摆着“患者”衣服,不断地喊(喊法与在三岔路口喊法大致一样),喊够后,走下来,打几下床、拍打“患者”背部几下,算是完事。

此外,冲凉(洗澡)喊惊也很常见。若是婴儿,坐在大盆上或坐在“洗者”脚背上,边洗边喊:“洗白啪,唔怕吓。乖乖呀!唔使狂(怕),吓无倒,活到老。三魂七魄转来啦,转来食茶甜,食饭香,不觉睡到大天光。乖乖呀!我的乖估乖,转来快长快大,乜惹(什么)唔使狂(怕)。”边洗边喊,不时还用轻力拍打小孩背部,直至冲完凉,穿好衣服,才停下来。若是大人,冲凉喊惊,是自洗自喊:“同年呀,唔使怕!心正不怕影斜,菩萨保佑我,鬼怪快走开。同年转来呀,转来食得做得,一觉到天光。”声细音长,反复多次,至洗净、穿好衣服为止。

二、求神喊惊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遗留下不少迷信习俗,祈求神灵保佑,在百姓中普遍存在。拜“伯公”,消灾纳福,是百姓(尤以妇女)的首选。解放前的惠州,府县两城每坊(一条或就近的街道)都有一座伯公庙。庙门贴(或刻)着“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的对联。庙中安坐着慈祥的伯公、伯婆(有泥塑、木雕或石雕),正中设一神坛,摆放着大香炉,便于插燃香烛。最前面是一案台(有木做或砖砌),便于摆放供品。旁边或对面有一个焚化纸钱、金银大锭的炉子。因伯公庙建在民居,伯公、伯婆又专管一坊民居的祸福,故历来香火很盛。到伯公庙喊惊,无需破费很大,几炷香即可进行。若虔诚一点,设点供品,也无可厚非。

若以“三牲”、金、银、大锭、香、宝、蜡烛求拜伯公,更显虔诚排场。其喊法,大致如上所说,只不过加上“伯公、伯婆保佑,远隔邪恶小人,保佑某某平安,食得睡好”等语。有些老妇在求完伯公后,烧捆山草,抓点草灰,放在喊惊衫里,边行边喃喃自语回到家中,把喊惊衫放到“患者”床上,才算了事。

其次是求观音喊惊,解放前,府县两城有观音庙四五座,百姓有苦难病痛,会到观音庙拜观音,祈求保佑,消灾纳福。拜观音,花费不多,鲜花、水果一些,素菜一碟,香、宝烛一些,即可进行。在观音面前喊惊,与在伯公面前喊惊,大同小异,只不过加上“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某某夜睡不宁,时常惊醒,求您保佑,使其魂魄归身”等语。拜毕,虔诚地三跪九叩,喃喃自语:“某某,三魂七魄跟我回家啦,回家呀!”走出庙门,径直回家。

此外是拜包公喊惊,与拜观音一样,只是在供品上少了素菜和鲜花。以前惠州府县两城有好几间包公庙,香火很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