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陶公庙(长沙最早的道观)

古香子2024-02-04

陶公庙 长沙最早的道观

据《长沙县志》记载,陶公庙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被称作“六朝遗庙”的临湘山陶公庙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几经扩建、修复,现在陶公庙占地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庙中主祀为晋代名臣陶侃之嫡孙陶淡和陶亘叔侄。陶公庙是长沙地区最早建立的道教宫观。

陶公庙殿依山营造,沿中轴线,前为山门,高20余米,建筑雄伟。古戏楼紧接山门,黄色琉璃筒瓦屋面,飞檐爪角,属我国南方现存极少的明清建筑风格。由于历史原因,1958年以后,陶公庙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屡遭破坏,塑像、壁画、匾额均遭破坏,特别是陶公的肉身被毁,弃之浏阳河。近20年来,陶公庙逐步进行了修复,1993年被长沙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湖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也是有灵魂的,融山水,体民俗。建筑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陶公庙在长沙县樃梨镇浏阳河畔临湘山,为祀晋代陶淡、陶烜叔侄之所。陶淡、陶烜系晋代大司马长沙郡公八州都督恒公陶侃之嫡嗣,陶渊明的祖辈。南朝梁天监六年捐资建庙,是湖湘道教文化中著名道观之一。现存建筑物系清代修建,有山门、戏楼、台阶、正殿、庙坪。富有清末时期南方民间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精湛。

“陶公庙”匾与戏楼“古楼”匾为清代翁同和手书。戏楼台口有楹联:“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界当箴规。”后台楹联曰:“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富有哲理,发人深思。这座庙的建筑形态就是典型的湘式风格。白墙,灰瓦,天井,空气中飘散着香樟木的味道;具有浓厚的田园气息。

庙宇建筑

庙宇的建筑,无论屋脊、爪角、照壁、照梁、吊檐、踢脚、栏杆、藻井、斗拱、门窗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堆塑、雕刻、彩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以装饰,显得恢弘气,古香古色,鬼斧神工,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高档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戏楼,原名“大观”,后易现名,其“古楼”两字系光绪皇帝之师翁同和亲笔书写。台口这副对联为我省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先生手书。

古庙由正殿,山门、戏楼、石级等组成。山门的中门门额悬有“临湘山”一匾。山门两侧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这副对联说的是:南朝陶弘景初仕齐,后入梁,隐居茅山,屡经礼聘不出。武帝时,国家每有大事,辄往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晋人称陶渊明为“陆地神仙”,因其忘怀得失而得名。此外,左右山门分别横嵌“紫府”、“丹邱”门额,并嵌有“立德不朽,有仙则名”和“六朝遗庙,千年名山”的楹联。

其实“陶公”, 并不是大家猜测的 “陶朱公”范蠡,而是相传两晋时,江西人陶侃(259-334年)之孙陶淡。陶淡自幼好道,求养生之术,与其侄陶煊像为肉身(木乃伊)、昔人奉其遗脱建庙于临湘山峰巅以祀之,被历代皇室、官府敕建、加修。陶公庙建于梁天监初年(公元502——519年)。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据记载,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与其侄结庐临湘山,后来叔侄偕隐于此。士民仰其清名盛德,故立此庙祀之。

陶淡之叔陶侃是东晋时的名将,是颇受景仰的大司马。关于他有几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原文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

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陶侃惜谷、无事搬砖、木屑铺雪等等《资治通鉴》所记录的一些生活琐事,恰是陶侃个性的体现。陶侃出生卑微,受到良母的教育,品行得到了良好的塑造,之后方成才。陶侃的成功,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必然。或许,这也是陶侃能够成仙的原因。关于陶侃的文字不少,但是,他的侄儿陶淡,目前所能找到的叙述只是下面的一段话:

(晋)陶淡,字处静,太尉侃之孙也。父夏,以无行被废。淡幼孤,好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不婚娶。家累千金,僮客百数,淡终日端拱,曾不营问。颇好读《易》善卜筮。于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养一白鹿以自偶。亲故有候之者,辄移渡涧水,莫得近之。州举秀才,淡闻,遂转逃罗县埤山中,终身不返,莫知所终。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