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民歌运动与罗城民歌及其代表人物
新民歌运动,为罗城民歌焕发青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58年初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选编的《农村大跃进歌谣选》中有一首民歌《我来了》给毛泽东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谈到这首民歌,毛主席对于这种气魄,十分欣赏。1958年3月成都会议时,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印发了一本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词。毛对此不甚满意,说尽是老古董,搞点民歌好不好?他又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现在的新诗还不能成形,没有人读。我反正不读新诗,除非给一百快大洋。这个工作,北京大学做了很多,我们来搞,可能找到几百万、成千万首的民歌。看民歌不用费很多的脑力,比看李白、杜甫的诗舒服些。这年4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提出:各省搞民歌,下次开会各省至少要交100首。大中小学生,发动他们写,发给每人三张纸,没有任务。军队也要写,从士兵中收集。有了这样的指示,各地闻风而动,各省、市的宣传部门还专门发出收集民歌的通知。因此,收集民歌和写新民歌,不但成了文艺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也成了全党的重要任务。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掀起了全国规模的“新民歌运动”。
1959年出版的《红旗歌谣》虽然采取了民歌形式,大多数却是浮夸风的产物。仅全国各省、市一级以上,这年铅印出版的民歌单行本就有近800种之多,印数达数千万册。当年,安徽收集的民歌编入《山花吐艳》。民歌的演唱活动也在这个大背景下空前活跃起来。贵池姜秀珍和肥东殷光兰成为安徽民歌演唱的佼佼者,一时名传全国。新民歌运动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直到八十年代初的“朦胧诗”兴起,引发了新诗潮,民歌才逐渐退出文学的中心地带。事实上,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可以看着是新民歌运动的最后一次闪耀光辉。
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罗城民歌在新民歌运动中大放异彩,以姜秀珍为代表的新一代翻身农民激情放歌,优美动听的民歌曲调,加上鲜活的民间语言歌词,十分切合当时新中国建设的政治语境。民歌手姜秀珍也从此名扬四海。姜秀珍,女,1935年10月生,中共党员,全国著名民歌手,国家二级歌唱演员。曾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艺术系兼职教师,全国第四届文联委员,中国民协第二、三届理事及常任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歌谣协会理事,安徽省第二届文联常委,省作协第二届常务理事,省民协第二届副主席,安徽省第五届人民代表,文艺界省级劳模。曾出席全国第三、四、五次文代会。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9年9月30日应国家民委特邀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诗人、歌手座谈会,同时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听叶帅作建国三十周年大庆报告会,并参加少数民族歌手向建国三十周年大庆献礼演出。
圩日,集市开市的日子。也叫“圩期”。圩日文化可丰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成为西南地区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的圩日,根据周围客家人的约成规定,一般五天为一轮,依农历而定。分为逢“一六”圩、“...
上下九代宗亲称谓自己以上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
九龙池,位于牟平区玉林店镇东南昆嵛(yú)山北麓的苍山之西,有高约百米的悬崖石壁,居中梯列9个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池,大的直径约有丈余,小的数米,自上而下,瀑布常年川流不息,池水清澈见底,唤做“九龙池”。...
早先年,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城叫“奉化屯”。传说在这以前叫“凤凰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屯名,只住着几户穷人家。屯里有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子名叫桂阳,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姑娘名叫玉凤,温柔憨厚,心灵手巧。他俩...
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在婚礼习俗方面,自本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一股“性解放”的思潮冲击着法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婚姻模式,青年男女中间流行不履行结婚手续、不举办婚礼仪式的“未婚同居”...
青海藏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青海藏族民歌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为“鲁”和“谐”两大类。“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不等,每...
我们经常能在诗文中看到古人用“鸿雁”代称书信,比如黄庭坚那首有名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比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么,为什么书信又称为“鸿雁”呢?...
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强。多以龙凤、狮虎蝙蝠、麒麟等瑞兽、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用浮雕、镂花等技艺刻于木、勒于石、饰于...
商州农村,年轻女娃跟男娃订婚不叫相亲叫看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看家馍”习俗。看家一般是由媒人领着女娃及其直系亲属如:妈嫂姐妹,七姑八姨,事先订好日子。这天早上男娃专门在门外盯梢,一旦发现《看家的》走到...
回回堂位于江苏扬州市运河东岸。包括清代中期建立的清真寺和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普哈丁的墓园。据碑刻记载,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南宋时来中国传教,病逝后葬于今回回堂。墓为阿拉伯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