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舒城农耕文化中的生产习俗(2)

玉自寒2024-03-26

无耕地的农户或耕地少的农民也要趁此机会“卖散工”。收割中,一般强劳力承担挑运工作,山区和岗区多作兴用两头包铁的“尖担”挑稻捆子,名曰:“拿大把子”,从稻田到晒场不论距离多远,都得一肩到,中途不能歇担。圩畈区一般用竹编的稻廉子托挑。百十多斤挑在肩上,你追我赶,打着呵嗬,以显示丰收快乐。沤水田多的地区还采用木制的“戽桶”,现场脱料,叫“打戽桶”。割稻时,中午可以不喝酒,要吃大炸肉,老规矩每人每顿四块大炸肉,每块按16两枰四两重,吃不完可以带走。下午要吃“歇响茶”,一般是绿豆粥就油炸煎饼,既饱肚子又防暑降温。农户田地少的采取边收割边脱粒,田亩多的一般运到晒场上堆放,再用牛拉石滚碾压脱粒,为之“打场”。打下的稻子,晒干扬净后,佃户要上门交租,东家坐等粮食归仓。

舒城地区传统的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即一季水稻)或两年三熟(两年稻一季麦)一年一熟,稻子收割后,翻犁水沤,少数田块种红花草作绿肥。两年三熟,只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水稻——麦、油菜——水稻。传统的耕作制度因循守旧,生产发展缓慢,抗灾能力极其薄弱。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耕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已逐步的消减,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仍然是以多元文化存在。农村都有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而这些谚语往往成为指导当地生产中的风俗。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透干”、“夏至种黄豆,长不到一榔头”、“早上火烧(天)等不到中,晚上火烧一场空”、“楝树开花你不做,蒿子开花把脚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抬头求人,不如低头求地”等等。这是农谚都是各地农民从长期生产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